梁立唯在維持交通。
2020年秋,我成為三湘大地一名選調生。黨校培訓臨別之際,導師勉勵我們到基層“既要讀有字之書、又要讀無字之書”。帶著對這句話的思考,我來到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中寨鎮計寨村擔任村書記助理。
鄉鎮辦公樓已有40多年歷史,半脫落的墻皮很有年代感。作為村里面孔生疏的年輕人,每走訪一戶兜里都會被塞上橙子,推讓之間消解了我初來的局促。一年多來,我熟悉了這里的習俗,進城的128個急轉彎數得清清楚楚,我愈發喜歡這大山深處,它讓我在獨處時更多了一些對基層工作的思考和領悟。
在村里,我習慣穿得“土”一點,23塊錢的棉鞋穿了兩個冬天;我習慣關心得細一層,給賣糍粑的奶奶打印10張收款碼,再纏上膠帶以防淋濕;我習慣多跑幾次,為祁東啟航學校合唱團小朋友私人定制1500元的“心愿清單”,為首批90名女學生對接衛生用品捐贈和成長課程,為中寨中學學生募集2萬元生活物資……
不為得到關注而獻愛心,不為感動自己而做公益,這是張桂梅老師帶給我的行動啟示,也是我貼近基層的一些嘗試。我發現,基層服務只講情理便會“寬松軟”,貼近群眾的過程不能丟失規則標準。為此,我和村支書著手嚴肅村黨支部的政治生活,強調“三會一課”紀律,杜絕“自我批評擺情況,相互批評提希望”的現象,讓黨員為村發聲;聘任網格員,明確職責,讓群眾參與治理,既把實事辦好,又讓群眾買賬。
在村里,發展經濟是 “重頭戲”。除了開展排查行動,消除返貧風險,我更關注本村集體經濟失敗的“病例”。6個村入股的羅漢果產業因天氣惡劣大棚倒塌而損失殆盡,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抵御風險較差等諸多問題。這讓我認識到產業發展項目資金不能撒胡椒面,要根據收益確定縣鄉使用比例,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延伸出鎮村級產業,才能降低項目資金“打水漂”的風險。
為進一步了解縣域主導產業,我與本縣選調生對新晃黃牛產業展開調研,發現了發展趨勢和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成立繁育中心、建立交易市場、提升保險金額等對策,被相關部門采納實施。之后又結合本縣中草藥產業的品類優勢,向上級部門推介新晃黃精等產品。
經過調研和推介,我充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必要性在于縣城是吸引人才返鄉的重要窗口,縣域經濟對鎮村產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在市場競爭、品控運營和風險防控等方面更具能力;緊迫性在于要千方百計解決返鄉就業需求與縣域崗位不足的矛盾,讓在外務工者多一些家門口就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