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3日電題:閩北山鄉百合飄香托起致富夢
新華社記者張華迎
立春時節,閩北山區草木蔥蘢。清晨時分,走進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村民徐行州的百合花種植基地,一株株百合花含苞待放、長勢喜人,陣陣芳香撲鼻而來。采摘、搬運、包裝……種植基地內,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春節期間需求旺盛,最近幾天采摘的百合花都被一搶而空。”徐行州今年一共種了50多畝百合花,談及收成,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預計每畝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
經過多年發展,溪后村已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百合花村”。村支書魏長俊介紹,該村氣候溫暖濕潤、土地平整肥沃,為百合花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全村百合花種植面積約1100畝,百合花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然而,溪后村百合花產業發展并非一路坦途。“2013年開始種百合花時,我們連保溫措施都不掌握,那年遇到極寒天氣,很多花都凍死了,損失了幾十萬元。”徐行州回憶說,前些年,由于不懂技術、沒有經驗,吃了不少虧。
溪后村百合花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科技特派員們經常往花地跑,百合花種植戶們幾乎都有他們的電話。”延平區花卉協會會長葉盛立介紹,吳敬才、陳文靖等一大批科技特派員從選什么品種、用什么肥料、如何防治病蟲害等角度入手,精心指導農戶提升種植管理水平。
經過多年努力,溪后村農戶百合花種植管理技術水平大大提升,百合花的品質也越來越好。“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花農遇到的問題,提供針對性幫助。”陳文靖說,最近幾年,溪后村積極推廣“秋種百合,夏種水稻”的“花稻輪作”模式,把農閑田充分利用起來,不僅可以改良土壤、減少病蟲害,還能增加糧食產量、提升百合花品質。
隨著溪后村百合花產業的發展,一些外出就業的年輕人也開始返鄉創業。溪后村村民徐斐是個“85后”,此前在湖南邵陽經營一家小吃店。2023年年初,他開始返鄉種植百合花。“目前種了10畝百合花,種花收益相對穩定,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多得。”
百合花產業的興盛讓越來越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正在花田里搬運百合花的村民魏長潭說,最高峰一天能掙100多元,平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更重要的是,在家門口就業各種成本要少很多。
“百合花產業已帶動全村200多名村民就業,百合花成了村民的‘致富花’。”魏長俊說,未來,溪后村將繼續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做優做強百合花產業,同時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賞花經濟、鄉村旅游,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