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進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一條寬敞平坦的柏油馬路伸向村落,干凈的黎家小院門前具有特色的牌坊和裝飾、隨處可見的法治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中廖村位于吉陽區北部,是一個黎族村落。近年來,中廖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聚焦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廖村先后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榮獲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建強網格隊伍 凝聚鄉村“新合力”
“你們幫忙申請的救助金大大減輕了家里負擔,真是感謝!”近日,64歲的村民符阿公對前來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工作的黨員網格員高元龍說。
此前,高元龍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符阿公家庭因老人患病,一直在為后續的治療費用發愁,高元龍便及時將情況上報至村委會,積極協調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成員等為符阿公尋找適合的救助政策,并協助申報中海油“暖心工程”項目,幫助困難家庭緩解燃眉之急。
這一幕是黨員網格員用情用心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真實寫照。近年來,中廖村持續深化“區黨委+村黨總支+村各支部+黨小組+黨員”五級黨建網格化治理模式。整合網格員、村小組長、駐村工作隊等納入網格力量,廣泛參與到政策法規宣傳、群眾訴求收集、矛盾糾紛化解、人居環境整治等社會治理工作中,實現“群眾點單,網格接單”,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確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
強化為民服務 提高群眾“滿意度”
畫畫、寫書法、做手工……“孩子在這里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還結識許多小伙伴。”家長黎女士在轄區黨群服務中心里興致勃勃地用手機記錄女兒的精彩瞬間。
2024年以來,中廖村積極創優“一老一小”服務工作,通過整合轄區優勢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暖心服務,營造尊老愛幼的良好氛圍。如,對“一老”常態化開展服務,對行動不便、生活困難的老年人開展上門義診、幫扶問候、免費理發、代辦等服務。同時結合各類節日開展文藝匯演、志愿服務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一小”常態化開展健康科普、家風家教、反詐知識、禁毒教育等志愿服務,讓青少年在歡樂的氛圍中自覺接受教育。
此外,聚焦群眾所想所需所求,聯合包點單位區政協機關、駐村工作隊共同推出一系列護民、利民舉措,2024年共為群眾有效解決村內多處路面破損、路燈損壞、舊電閘老化等煩心事500余件,大大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涵養文明鄉風 激發鄉村“新氣象”
中廖村“好媳婦”“好婆婆”“道德模范”“孝道家庭”等評選合格后,每戶獎勵10積分。自2023年6月份開始,中廖村以“積分制”為抓手,設置孝親敬老、紅白事簡辦、參加志愿服務等44項鄉風文明積分項目,制定紅黑榜,實行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同步進行,充分激發了村民自覺共建共治共享的熱情。目前,已積累5094分,完成3場積分兌換。
“‘積分制’的設立不僅為村民提供便利,讓群眾得到實惠,也為進一步提升鄉風民風積蓄能量,讓文明有‘分值’更有價值。中廖村老黨員高文才說。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中廖村在推行“積分制”管理過程中,廣泛開展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挖掘出一批積極參與、表現突出的典型,激發村民向上向善的熱情和動力。如,獲評市級“文明家庭”稱號的村民符開芳家庭,夫妻二人同為黨員,用實際行動詮釋黨員責任和擔當,孝敬老人、積極進取、樂于助人,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善治,是鄉村治理的目標,也是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如今,中廖村在鄉村善治的路上闊步向前,村民自治潛力不斷釋放,法治保障不斷增強,鄉風文明處處顯現,讓村民深切感受到了家庭和睦,環境變好,鄉風文明,產業興旺.....
通訊員 譚麗珠 郝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