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重慶市榮昌區舉行第二屆“我談鄉村振興”鄉村青年人才論壇,20多名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結合所在村的工作實際,暢談想法做法,積極建言獻策。本報擇優刊登幾篇,從中你不僅可以一覽他們扎根基層的青春風采,更可以感受到他們強村富民的探索之路。
圖為鄧焱嵐(右)在花椒地里幫村民耕地。
優化傳統產業
打造田園綜合體
我任職的萬寶村位于榮昌區直升鎮東北面,面積5.6平方公里,總人口3067人。我們村有四個天然優勢:一是 “榮昌城區后花園”的區位優勢,二是“區級油料基地”的品牌優勢,三是紅色教育基地的人文優勢,四是村民創業爭先的內生動力。依托這四大優勢,我們因地制宜,努力將村莊打造成集特色農產品、旅游觀光、休閑娛樂、農房聯營特色民宿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首先,立足青山綠水,打造美景美食觀光園。我們村的萬寶油菜、紅高粱等在當地小有名氣,村里實施了“三百”工程:打造700畝油菜基地、450畝蓮藕基地和200畝紅高粱基地,通過舉辦油菜花節、紅高粱節等,營銷村里的特產;推出有本色特色的風味美食,并提供田間購買、村頭加工、“在村頭”電商平臺送貨等一條龍服務。
其次,將農業與旅游融合,打造特色村趣體驗園。利用紅色教育基地吸引人氣,開發特色農耕體驗活動,讓游客親自種菜,體驗地道農活;開設傳統小手工作坊,讓游客參與釀酒、榨油,使城里游客享受休閑農業帶來的樂趣。(作者為直升鎮萬寶村主任助理 鄧焱嵐)
圖為粟浩輔導孩子作業。
拓寬產業渠道
壯大集體經濟
我任職的馬草村位于榮昌區北部,面積5.6平方公里,總人口3485人,有貧困戶59戶、 233人。馬草村地勢肥沃平坦,全村有耕地面積5360畝,以種植血橙、蔬菜、水稻為主要經濟作物。
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村里成立了 “十三億糧油合作社”,購買收割機1臺、旋耕機2臺,修建了烘干房、育秧房;還成立了產業經濟發展協會,向本村種植、養殖戶和貧困戶提供產業發展資金70萬。
盡管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還存在明顯不足,如: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鄉缺乏雙向流動,鄉村留不住人才等。
為此,我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變:
一是拓寬產業渠道。出資10萬元購置無人植保機1臺,聘請專人開展柑橘、水稻、玉米等特色產業植保服務,獲取植保服務收入;繼續開展機耕機收業務,利用原購進的旋耕機開展機耕機收服務,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強城鄉互動,持續開展“四點半課堂”。每周四下午開辦“四點半課堂”,為村里的留守兒童帶來快樂,也讓在遠方打工的村民感受到村子的發展,有利于人才回流。(作者為清流鎮馬草村主任助理 粟 浩)
圖為劉夢帆(右)向村民征求發展建議。
成立物流公司
為村民“送飯碗”
我任職的黃家沖村,成渝公路、成渝鐵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750戶、2087人。2009年廣富工業園入駐我村后,大部分村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為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村民依托工業園區特色優勢,開展物流運輸業,紛紛購買小貨車,但無序的管理使運輸鏈一度癱瘓,經常出現貨物運輸不及時或人員閑置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黨支部把個體經營的小貨車集中起來,于2018年5月成立了順豪物流公司,一改之前雜亂無序的運輸格局,成立迄今已有近300萬的營運收入。物流公司的成立,讓一個散亂的貨運線成為前景廣闊的物流公司,不僅解決了村民失地后的收入問題,還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下一步,我們準備依托榮昌區陶瓷產業園,大力發展物流運輸業,與周圍鄰村、鄰街道以及全區的農業產業合作,進一步擴大物流運輸范圍、品種,帶動榮昌經濟發展。(作者為廣順街道黃家沖村書記助理 劉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