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蒙陰縣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為促進蜜桃產業做大做強,不斷深化“雙領雙全”模式,創新“農業園區+合作社”發展思路,打造“共富農園”12個,園區內部探索實施“一社一名職業經理人”,為農村集聚發展人才。先后發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合社285家,帶動村集體經濟村均增收5萬余元,入社群眾戶均增收1.5萬元。
小煎餅攤出大產業
“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了,一天攤八九十斤,掙一百多塊錢,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孝誠常路”煎餅產業園工人薛其娥說。
走進蒙陰縣常路鎮大張臺煎餅文化產業園的生產車間,只見一排排鏊子井然有序排列,10余名工人手法嫻熟地攤制著煎餅,不一會兒,一張張煎餅便新鮮出爐,隨后通過高效的流水線進行精心包裝,最終發往全國各地,讓這份美味得以廣泛傳遞。
煎餅是常路鎮主導產業之一,該鎮有煎餅加工合作社12家,從業人員1027余戶,年產優質煎餅5300余噸。為進一步發展壯大煎餅產業,常路鎮黨委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關于建設“共富農園”的號召,規劃一處煎餅產業園,總占地30畝,引入龍頭企業1家,8家合作社入駐園區,總投資1.5億元,新建煎餅標準化廠房、倉儲中心1.2萬平方米,配套電商直播、煎餅體驗館、煎餅花制作等功能區,聘任職業經理人1名,注冊“常路煎餅”品牌,統一銷售。吸納群眾就業630余人,帶動集體增收超過30萬元。
金蘑菇照亮鄉村振興路
野店鎮焦坡村生態農業合作社以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蜜薯為主,今年,為進一步擴大合作社發展規模、提升效益,焦坡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與蒙陰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焦坡村規劃建設大球蓋菇產業園200畝,共建設20個大球蓋菇生產大棚,實行“聯合社+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為產業園輸送勞動力2000余人次,帶動村集體和入社成員實現“雙增收”。
為保障菌菇種植基質供應,蒙陰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野店鎮每年產生的10萬噸果木枝條集中粉碎滅菌后,配合農作物秸稈,制作形成大球蓋菇栽培的主要基質。出菇后的菌糠既可用作飼料喂養牲畜,還可直接回歸農田,為果樹提供養分,顯著提升了生態環保效益。
截至目前,大球蓋菇產業園已實現每年產鮮菇2茬,每個大棚年產量28萬斤,平均價格25元/公斤,年總產值達7000多萬元,帶動周邊村每年增收5萬元,種植戶增收1.5萬元,為農民開創了一條全新的致富路、生態路。
招財“玉兔”托起共富夢
“這是今年出欄的第7批肉兔了,今年的村集體增收最少也要十幾萬塊錢了!”蒙陰縣垛莊鎮崖頭擋村黨支部書記、寶崖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善啟高興地說。
臨沂市兔兔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兔育種、技術培訓、食品開發等于一體的產業化發展公司,是國內兔行業龍頭企業。2023年,在縣鎮兩級黨委的支持鼓勵下,該公司聯合蒙陰縣智慧兔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共同投資5.2億元,建設了集飼料生產、種苗研發、肉兔養殖等于一體的肉兔養殖“共富農園”,建設肉兔育苗棚6座,全自動智能化養殖大棚18棟,帶動周邊13個村發展養殖大棚29個,園區可年產肉食兔幼兔1000萬只。
在“共富農園”項目的引領下,崖頭擋村寶崖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養殖小區1處,小區最多可存欄肉兔6000只,日常管理僅需一名工人。每批肉兔養殖周期30天左右,合作社每只肉兔收取3到3.8元不等的養殖費用。2023年下半年,崖頭擋村的養殖小區就完成試養工作,出欄肉兔7批約2.8萬只,合作社收益近10萬元。今年,養殖小區已經滿負荷運轉,為村集體年增收超過20萬元,成為帶動村集體增收的新來源。
蒙陰縣通過抓“共富農園”建設,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預計年增加稅收約3億元,實現全縣94個村集體每年增收480萬元,戶均每年增收約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