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由分到合不是走回頭路
對話人:嚴金昌,78歲,“大包干”帶頭人之一。
3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小崗村主干道上的“金昌食府”,見到78歲的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他雖然頭發已經花白,但精神矍鑠,仍然在自家經營的飯店里忙前忙后。聊起當初土地流轉時的情形,老人印象深刻。
大包干時,嚴金昌家分到的35畝地,分別于2010年和2015年流轉給外地人經營。“當時心情確實有點復雜,因為這些地是我們冒著坐牢危險才分到手的,突然失去了,心里不踏實,擔心回不來。”后來,土地確權了,老人也放心了。
嚴金昌說,大包干之后,由于單純種糧食,加之那時糧食價格低,農民負擔重,種田掙不了什么錢,年輕人不得已紛紛出去打工。當時有一句流傳的話是,小崗人一年越過“溫飽線”,20年沒進“富裕門”。后來,通過將土地流轉給能人經營,發展特色農業,農民不僅拿到了租金,務工還能拿工資,大家看到了希望,目前全村70%的地已經流轉。
“現在我們全家都不種地了。”嚴金昌與兒子嚴德雙經營的農家樂,是村里最早的10家之一。隨著鄉村旅游業的興起,“金昌食府”由一開始的4張桌子,發展到現在最高時能同時容納300多人吃飯,還聘請了廚師、幫工和服務員,每年純收入有10多萬,全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飯。“除了‘金昌食府’外,另外三個兒子在村里分別開了餐館、澡堂、超市,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土地從42年前的‘分’,到今天的‘合’,不是走回頭路,而是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小崗人探索的一條幸福路。”嚴金昌說。
“包二代”成了返鄉“創客”
對話人:殷玉榮,42歲,致富帶頭人。
42歲的殷玉榮,是小崗村的“包二代”,“包一代”那種敢闖敢試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傳承。雖然是位女性,看上去就是一位能吃苦的人。
她以前在寧波跑運輸,因看好村里發展前景,2012年與丈夫合計回村創業。土生土長的殷玉榮說,“父輩們的改革往事令我們自豪,我們沒有理由不拼。而且,在外打工缺乏歸宿感,回鄉創業不管規模大小,也是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
剛到村那陣子,她建起了養豬場。“下崽的時候我就將床搬到豬圈里,由于技術不太過硬,曾連續3年虧損,但始終沒有放棄。”殷玉榮回憶道,后來通過苦學技術,豬場2015年開始盈利,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現在年銷售苗豬1200多頭,年收入70多萬元。在自己嘗到創業甜頭的同時,她不忘帶動鄉親們養豬,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為了提高土地產出率,消化剩余勞動力,殷玉榮發起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2019年,43戶村民以838畝土地入股,種起了薄殼山核桃,嘗試水田稻蝦共養,探索綠色種植、生態養殖、循環農業之路,去年入股股民最高收入達2.4萬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
對話人:嚴淑淑,23歲,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孫女。
“大家好,我是講解員嚴淑淑,歡迎大家來到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嚴淑淑舉手投足間透著“專業范”。
生于1997年的嚴淑淑,是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俊昌的孫女。從安徽科技學院畢業后,她也曾萌生去大城市闖一闖的想法,但最終還是選擇回鄉,成了大包干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我是聽著爺爺講述當年故事長大的,有義務、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小崗精神,看到小崗變化。”說起現在的職業,嚴淑淑感到自信與自豪。
嚴淑淑介紹,依托小崗村的品牌,旅游已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之一,“五一”“十一”假期,她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村里不僅有“當年農家”農趣體驗園、小崗村特色民宿等網紅打卡點,還策劃了葡萄采摘節、崗上花開萬人游等主題活動,2020年小崗村旅游人數達到115萬,旅游收入2.6億。
嚴淑淑小的時候,家里就幾間平房,現在住進了二層小樓,父母不僅打理一家現代農業采摘園,還經營了一家農家樂,自己的收入每年也都在上漲,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的生活是當年祖輩、父輩們想都不敢想的。”嚴淑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選擇了回鄉。我們要傳好‘接力棒’,扎根這片土地,把小崗村建設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