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以來,三江侗族自治縣立足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縣域特點,以黨建帶團建為統領,聚焦“讓更多青年選擇三江、扎根三江、圓夢三江”實現黨建融合賦能,積極打造人才“青”字號品牌,不斷加強鄉村振興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全鏈條。
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全力營造留才“好環境”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推動青年人才工作與縣委人才工作有機結合,做到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落實??h級出臺的《三江侗族自治縣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才引進暫行規定》《三江侗族自治縣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8-2025年)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縣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實施方案》等人才政策文件,對青年人才的引留都有相應政策和相關傾斜,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聯合農商行、農業銀行等實施“青創貸”“青惠貸”等創業貸款項目,解決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初期資金難題。重點建設“青心戀”青年人才交友聯誼品牌,擴大青年人才的“朋友圈”,豐富青年人才生活圈,營造留才好環境。
強化引才渠道建設,著力打好引才“組合拳”
多方聯動匯聚合力。團縣委聯合縣人才辦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運用鄉村振興教育、醫療、科技青年人才“組團式”幫扶契機,加大精準對接力度,年內共有35名教育、醫療、科技青年人才到此開展幫扶工作,進一步推進“組團式”幫扶向縱深發展。同時主動對接區內高校,建立青年人才招聘和時間活動“快車道”,實現人員、項目、陣地等長期、常態、深度融合共建。
精心謀劃人才活動。以“青”字號項目為載體,組織開展“鄉賢回鄉·振興三江”“‘雨露升華·揚帆起航’應屆畢業生就業幫扶對接會”“寒暑期大學生‘返家鄉’”等活動,以“青實踐”積極吸納青年人才。成立鄉鎮大學生聯合會4個,收集三江籍在外大學生信息400余條,常態化推送實踐項目和招聘動態等。以新時代鄉賢會為媒介,聘請20余名鄉賢代表為鄉村振興青年人才智庫顧問,舉辦鄉村振興“領頭雁”項目線下培訓班3期,“青年夜校”茶藝茶文化培訓班2期。
招才引智柔性引用。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簽訂共建鄉村振興學生實踐基地協議,開展校地合作,共建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充分運用西部計劃志愿者政策,累計通過面試吸收入編5人。
強化人才培養提升,聚力釋放育才“新活力”
建強人才培育載體。立足縣內紅色場館等資源創設“廣西青空間”“青年之家”等團屬陣地,整合“團代表聯絡站”等機制功能,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開展系列常態化、多樣化的培育活動,強化本土意識和家鄉認同感。組織青年500余人次參加縣級“專家服務基層促發展”活動,組織200余名三江籍大學生到三江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就業見習、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本土青年人才業務能力,促進青年學子返鄉建設家鄉。
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發揮職業技能競賽作用,協助開展創新創業大賽、三江早春茶擂臺賽、急救技能競賽等競賽10余次,“以賽代評”“以賽代訓”“以賽代育”,培養和激勵本土專技青年人才。
示范幫帶助力鄉村振興。積極選樹崗位建功、社會實踐中優秀青年典型,11名集體或個人榮獲省市級以上“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讓青年骨干的“標桿”作用不斷釋放。素質培訓有聲有色。開辦縣級“青馬工程”培訓班2期,對200名青年志愿者開展崗前培訓,選送50余名青年參加高素質青年農民專題示范班等市、縣級各類培訓班,通過素質拓展體驗教育提高青年綜合能力。(共青團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員會 裴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