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今天給大家推薦我們村的軟籽石榴。瞧,這石榴個大飽滿、營養豐富……”直播間里,云南省楚雄州姚安縣光祿鎮小邑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波的賣力推銷,引來不少網友下單。
這是楚雄州駐村第一書記直播帶貨的一個縮影。
楚雄州曾是烏蒙山區扶貧開發重點區域,也是云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依然很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農特產品出現銷售難。今年以來,楚雄州結合組織工作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和開展“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探索推行“黨建+電商直播”創新模式,組建了一支以全州688名駐村第一書記為骨干,村書記、致富帶頭人等為助理的直播帶貨隊伍,構建“村村有產業、樣樣有銷路、戶戶有收入”的產銷新格局。
直播這種新事物如何在這片連綿的大山里生根發芽?楚雄州要求所屬各縣市積極整合資源、結合各自地區特色,打造集溯源直播帶貨、主播孵化基地、線下直播社群、智能物流服務于一體的網紅直播基地,成立“第一書記直播間”和“電商服務站”等。
“觸電”直播,對烏蒙山區的駐村第一書記們來說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培訓,成了幫助駐村第一書記們快速變身“直播達人”的一條直接、有效的路徑。
今年6月28日,南華縣舉辦電商直播人才培訓班,全縣8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齊聚一堂。學什么?一步步引入門:如何注冊抖音號、抖音定位、拼多多銷售操作,如何剪輯短視頻以及發布視頻等。其中有一門課程,讓駐村第一書記們大呼“過癮!”那就是模擬演練課。每個參訓學員輪流登臺,現場演練如何帶貨。南華縣馬街鎮唐家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建權記得自己當時現場推介的是野生菌子。他帶貨有自己的“獨門絕技”。“野生菌子應如何保鮮?”他拋出的問題,正是大家普遍遇到的痛點,因而引起大家的熱切關注,也為隨后他的推銷奠定了成功的基石。7月2日,周建權從培訓班上順利畢業,回到村里,立即召集村民帶頭人、駐村干部等舉行“頭腦風暴會”。“選品要挑有噱頭、有民族特色的……”“我們的主播、直播間也要體現彝族風情,容易讓人記得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村里如何開展直播帶貨建言獻策。
幾天后,充分吸取大家意見和建議的周建權,換上全套彝族服飾,拍攝了一條如何讓野生菌保鮮的短視頻。視頻一下子火了,也把他的直播間給帶火了。周建權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到目前為止,村里已銷售野生菌、茶葉、花椒等農特產品價值10萬余元,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幸福感、獲得感也大大提升。
產品要賣得好,需要找準產品身上的“獨特氣質”和“最大賣點”。楚雄州為此專門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們做好農特產品深度調查,確保選品“有的放矢”,介紹產品“胸有成竹”。
“大家猜一猜,我能不能用手開核桃?”在大姚縣三臺鄉黃家灣村直播間里,駐村第一書記李建忠表演起了“獨門絕技”。只見他輕輕用手一捏,核桃肉就擠出來了。“我們的紙皮核桃,殼薄、仁白、營養價值高!”他的直播連說帶動手,好聽又好看,村里的核桃因此紛紛“出山”。今年,黃家灣村有377戶農戶種核桃,種植面積達2200畝,光核桃一項,戶均實現增收1萬余元。
一場成功的直播帶貨,不僅僅是鏡頭前看到的一個直播間、一臺手機、一兩個主播。實際上,直播是一個系統性“大項目”。楚雄州構建完善了一套從選品對接、拍攝剪輯、到后臺運營的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精細分工、專人負責。每次直播,駐村第一書記列出帶貨清單,交相關部門進行備案、審批,直播實行全周期管理,確保其帶貨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物流運輸等全流程合規。比如,有關部門會幫助聯系可靠的大型快遞、物流公司,指派專人全天候對接售后服務。
駐村第一書記們把村里的干部群眾都動員起來,有活動主持經驗的負責指導“主播”,有技術底子的負責剪輯,有銷售經驗的精準選品……一個村搭建起一套直播帶貨班子。這當中,還有意識地把一些直播方面“零基礎”卻有創業想法的群眾吸納進來,帶著他們一起直播,手把手教。“我們總要期滿離開,要把他們培養好,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專業人才隊伍!”李建忠說。
“直播書記”進村,烏蒙山貨大批“出圈”。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楚雄州“第一書記”團隊共開展直播265場,累計為村民銷售土特產3000多萬元。
本報通訊員 張欣
本報記者 劉鳳雙 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