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以建設蘋果特色小鎮為契機,改造500畝老舊蘋果園,建成300畝珍珠棗桃園,還規劃了1500畝新果園,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收入!”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柏樹鎮木家坡村黨支部書記路喜秀高興地介紹。
木家坡村是平涼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涼市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有效夯實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
強引領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走進華亭市安口鎮朱家坡村,一幅“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映入眼簾。
“我們以黨建+產業+康養文旅為主線,引進康養文旅項目,打造集產業發展、觀賞游玩、餐飲娛樂、康養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振興及文化休閑旅游示范區。”朱家坡村黨支部書記孔彥榮介紹。朱家坡村激活鄉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支部引領、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帶動周邊鎮村群眾增收47萬元,村民“錢袋子”更鼓了。
鄉村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平涼市著眼鄉村振興任務需要,先后出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規劃、全面提高基層黨建質量的實施方案等一攬子指導性文件,大力實施基層基礎提質增效、鄉村振興創新賦能等六大行動,放大“黨組織+”的示范帶動效應。截至目前,平涼市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等經營主體建立產業鏈黨組織474個,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1134個,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1.8萬名,形成了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抱團發展,村與村、戶與戶互助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強支撐
打造鄉村振興骨干隊伍
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村曾是深度貧困村。2020年,涇川縣委組織部下派年輕業務骨干呂志堅擔任朱家澗村黨支部書記。村上的老人笑著說,“還是個娃娃嘛!”
呂志堅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2020年入夏后,朱家澗村的103棚“天山雪玉”有機甜瓜受疫情影響出現滯銷。他積極向上級匯報,對接天津市武清區啟動消費扶貧應急響應機制,朱家澗村的18萬斤甜瓜全部銷售一空。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平涼市持續鞏固提升鄉村兩級換屆工作成果,加強鄉村兩級班子建設。持續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從市直機關選派35名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任務重的鄉鎮擔任領導班子成員。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五個一批”人才計劃,全力推進涉農部門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積極對接科技特派團工作,扎實推進“一產業領域一人才工程”,培育“懂技術、愛農村、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5000名,全力推動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
強動能
多方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窮則變、變則通。莊浪縣岳堡鎮崔家村產業基礎曾很薄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近年來,崔家村創辦黨員示范合作社2個,發展馬鈴薯產業2000畝,畝均收入1600元,使馬鈴薯產業實現了從“洋芋疙瘩”到“金疙瘩”的轉變。
崔家村馬鈴薯種植大戶崔相劇說,“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我今年承包流轉了300多畝荒地種馬鈴薯,一年下來預計能收入十二三萬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平涼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助推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改薄倍增”行動。建立縣級領導包抓機制,探索建立項目庫,編制“一村一策”實施方案。持續鞏固提升中央和省級扶持的197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收益,鼓勵引導今年87個扶持項目資金用于創辦實體經濟,統籌推進靜寧繼紅、崆峒雨林、靈臺小村3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確保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3萬元以上,75%以上的村年收入超過5萬元。
強效能
充分激發鄉村治理活力
走進崆峒區草峰鎮嶺后村農耕民俗館,映入眼簾的是犁、鋤、耙、風箱、紡車等傳統農具和民俗文化品具。
76歲的老黨員張萬勤是民俗館的義務講解員。這里面也有他捐贈的老物件,“以前我們穿的衣服都是從這里織出來的。”張萬勤指著一輛老紡車感慨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鄉村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平涼市大力推行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網格化組織體系。大力推進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規范化建設,指導村級規范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點工作。結合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創建,建設鄉村治理試點示范鄉鎮12個、示范村38個,靈臺縣獨店鎮張鰲坡村、崆峒區四十里鋪鎮七府村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