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產糧大縣岳陽,靠近洞庭湖,今年汛期,受強降雨影響,遭受嚴重自然災害,但一些水稻種植戶的農田受災程度卻較輕,抗災保豐收有啥訣竅?“我們努力穩面積、穩產量、提品質、增效益,全力擴大雙季稻生產,為糧食豐收打牢了基礎。”岳陽縣縣長曾平原說。
科技種田,抗災有底氣
“利用新科技,改種雙季稻,增加耕種面積,損失可以補回來!”岳陽縣細冬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洪波說。
今年洪災雖大,但在楊洪波的田里,倒伏的水稻并不多,“利用北斗技術插秧,種下的水稻不易倒伏,抗災能力明顯增強。”
“抗災奪豐收,智慧農業技術顯身手!”楊洪波說,利用3D播種技術,播種、育秧更精準足量、成活率更高;采用北斗導航插秧,機插效率和質量都提高了。楊洪波拿起手機告訴記者,“這上面不僅能指揮拖拉機作業,還能監控運作情況哩。”
近年來,細冬農機合作社投入300多萬元,加上各級補貼100多萬元,購入了60多臺套高科技農機設備,包括北斗導航插秧機、噴灑農藥無人機、聯合收割機、稻谷自動烘干機、全封閉糧倉等。
靠著新農具,合作社管理人員僅有2人,就能耕種5000畝地。楊洪波給出了一組數據:一臺無人插秧機一天可插秧50畝左右,合作社4000多畝耕地,9臺插秧機幾天工夫就能插完。“如果用人工手插,一天只能插一畝多,效率一下提高了40多倍。”楊洪波說。
南方多雨,稻谷易發芽霉變,用無人機植保,可代替近30個人工,安全事故大大降低。“有了自動烘干機、全封閉糧倉,保障了稻谷及時烘干儲運,產出‘安全米’”。
米好自然價高。這幾年,細冬農機合作社種植的無公害大米能比普通米價格高上10%。
循環發展,生態大米越種越香
岳陽縣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是生產優質稻米的好地方。“我們努力提升大米中蘊含的生態價值,讓生態大米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岳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岳文表示。
在當地,不少種植戶用上循環農業模式。楊洪波將水稻收割后產生的秸稈粉碎還田,并施放一些有機復合肥,補足氮、磷、鉀等元素,滿足水稻的營養需求。
病蟲害怎么防治?在技術員指導下,楊洪波使用黃粘板、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辦法,效果顯著。
近兩年來,草地貪夜蛾蟲害多發。“這種害蟲食性雜、飛得高,需要新的方法來防治。”榮家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政輝介紹,今年以來,縣農業部門設置17座大型高空殺蟲燈,并在每座大燈周邊設置750個小型專用性誘捕器,可滅殺直徑1.5公里范圍內的草地貪夜蛾等20多種遷飛性害蟲,形成一條40多公里長的“高空防線”,以防害蟲向北方遷移。
“地上防爬蟲,天上防飛蟲!”楊洪波表示,種出“生態米”需要實施系統性、全區域的立體式防治。“如果沒有全縣一盤棋的布置,我這5000畝水稻肯定會遭受大損失。今年地里幾乎見不到什么蟲子,生態種養心里更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