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樂在養殖場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馬富春/攝
凌晨4點多,天空剛剛透出亮光,王吉樂的鬧鈴聲準時響起。簡單洗漱后,連早點也顧不上吃,他就騎上摩托車趕往顧家溝的奶牛養殖場。
養殖場離家不遠,騎車10分鐘就到了。換上工作服后,王吉樂立刻投身到牛場的飼養棚中。“我和工友得扎扎實實干3小時,才能給全場5000頭奶牛填滿飼料。”等忙活完,已經快8點了,太陽照在身上暖融融的,這時,王吉樂才有時間舒展一下身子。
早晨添滿飼料后,他就可以回家了,到下午1點再來養殖場上班,就這樣,每天早中晚得添三次飼料,等全部忙完下班回到家,就到晚上8點了。
除了在養殖場打工,王吉樂還種著20畝地,種的都是供給奶牛廠的飼料。平時在養殖場忙完,他就抽時間去地里干活,一天到晚很少能閑下來。“雖然辛苦一些,但完全不用愁銷路,只要愿意種,就有錢賺!”王吉樂說。
在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武川鄉紅峴村,王吉樂整天都忙忙碌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了。5年前,47歲的王吉樂陷入了人生低谷。在外地開貨車時,突然遭遇的事故,讓他欠下了十幾萬元的賠償金,也丟了工作。
事故發生當年,王吉樂回到家里,僅靠種的十幾畝地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全部收入1萬多元,家里生活每況愈下。看著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家門口又沒有合適的工作,王吉樂犯了難,心里很苦悶。
2013年7月,為推動農業經濟升級發展,助力農民脫貧攻堅,白銀區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家養殖公司,在武川鄉紅峴村顧家溝實施白銀武川奶牛養殖場建設項目。看到新建成的養殖大棚,王吉樂就想在這里找份活兒干。
走進占地面積450畝的奶牛養殖場,打聽用工需求,得知這里給奶牛添飼料的崗位正缺人手。添飼料起早貪黑,別人都嫌苦,可王吉樂心里樂開了花。“這活兒沒風險,每天還能回家種地,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從此,王吉樂就開始在養殖場上班,日復一日、風雨無阻。
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長期向村民收購飼料,看到種飼料收入有保障,王吉樂又承包了幾畝地,加上自家原有的地,種植了20多畝奶牛飼料。“每年在養殖場打工的固定工資是4萬元,給養殖場出售飼料又能掙兩萬多元,此外,因全勤和工作認真,還多次拿到過獎金,表現最好的一個月,公司給我獎勵了300塊錢呢!”王吉樂扳著指頭算賬,臉上滿是笑容。
王吉樂在外打拼,妻子甘正香也在努力拼搏。去年年初,甘正香獲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每月能掙1140元。兩個孩子也很爭氣,大學畢業后,兒子在一家建筑企業上班,女兒在白銀一家單位上班。王吉樂一家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僅早早還清了債務,還在白銀區買了一套58平方米的新樓房。
在武川鄉,有了這家養殖場的帶動,和王吉樂一樣,有近200名積極上進的農民實現了就近就業,其中,貧困戶勞動力40多人,精準扶貧對象每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除提供就業崗位,該廠還面向周邊農民大量收購飼料。建廠6年多來,累計帶動脫貧972戶3106人,全鄉貧困發生率降至1.06%。
近年來,白銀區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來做,確定了在龍頭企業帶動下以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和城市服務業為主的三大富民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的致富路,一批農民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脫貧。
和王吉樂按時按點上班不同,毗鄰的四龍鎮的農民顧克新只在每年秋季為村里重點扶持的奶牛養殖場打零工,平日主要種植40畝奶牛飼料。顧克新今年52歲,2014年,他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兒子顧正旺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四處打零工,偶然的機會,聽說村里的奶牛養殖場招聘裝載機司機,開車技術嫻熟的顧正旺順利通過應聘,擁有了一份月收入近3000元的穩定工作。3年后,因吃苦耐勞,工作認真負責,顧正旺被調往公司總部開車,年收入也增長到五六萬元。
兒子工作剛穩定一年,顧克新的妻子卻因搬玉米袋子傷到了腰椎。母親干不了重活,地里的糧食又找不到銷路,一時家里又面臨困境。知道養殖場常年收購飼料,對貧困戶價格還有照顧,顧正旺建議父親轉種奶牛飼料。“兒子說我們只管種,成熟后養殖場會上門收割、裝載。”機械化收割,銷路明確,收入可觀,顧克新心動了。
第二年,顧克新就把自家的十畝地全部轉種飼草玉米,后來每年都承包村民的土地,陸續擴大種植面積,目前,飼草玉米的種植面積已達到40畝,年凈收入4萬元,加上每年農閑時幫養殖場裝貨卸貨,顧克新一年能賺6萬元。
“扶貧政策這么好,我要努力往前跑,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以前,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為了給孩子交學費,還要四處奔波借錢;如今,常年給養殖場交飼料,加上在家門口打零工,顧克新收入有保障,整天都樂呵呵的。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妻子從去年開始就待在家里帶外孫,我們享受著天倫之樂。”除了想再多種點地,顧克新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子早日成家,“等兒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家的最后一項任務就圓滿完成了!”
政府規劃產業、龍頭企業帶動,再加上個人努力,這些年來,白銀農村勤勞向上的貧困農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截至2019年年底,該市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37.06萬下降至1.06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83%;302個貧困村累計退出296個;五個縣區已全部摘帽退出,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