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村一角。
漫步于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苦茶種植基地的游步道,身著瑤服的村民正在茶園采擷新鮮茶葉。山間民宿,村民魏盛花正在打掃客房,準備迎接游客……
長山村原是深度貧困村,開車到縣城要走上一個多小時山路,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如今,路通了,水來了,電足了,網好了,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在中南大學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共同努力下,村產業發展也蒸蒸日上,集體經濟煥發活力,2021年11月,長山村獲評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
輸血+造血,苦茶果蔬讓村民“心里甜”
長山村山高坡陡,以往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或零散養殖補貼家用。整村脫貧后,中南大學新一批駐村工作隊進駐長山村,最大的任務是找到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帶領全村百姓富裕起來。
整整三個月時間,駐村工作隊員們一頭扎進山間地頭展開調研。山多地少、氣候濕潤、土壤富硒,工作隊想到了“山上茶葉、山下果蔬藥材”的生態種植新路子。
發展的藍圖已明確,駐村工作隊立刻開始行動,先是成功爭取了中南大學幫扶資金280萬元,集中流轉600畝土地建立中南大學長山村江華苦茶生態種植示范園,同時還聘請到技術專家對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培訓村民參與茶園種植管理,另外還流轉了700余畝土地,打造供給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種植基地和紅心獼猴桃、艾草種植基地,為村民創造了50余個長期固定工作崗位。
“工作隊幫我辦理了小額貸款辦食用菌廠,還幫我辦手續跑銷路,幫了我大忙。”村民吳觀勝說,產業的興旺給村民帶來了巨大的信心,紛紛辦起蜜蜂養殖廠、食用菌生產大棚,打造“瑤鼓”“瑤韻長山紅”等特色商標,村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集體經濟分紅也實現“零”的突破。
線上+線下,豐富渠道讓產品“賣得快”
在駐村工作隊的推動下,中南大學食堂與長山村簽訂采購協議,定期、優先采購長山村茶葉、蔬菜、水果、大米等農副產品,僅2021年一年就采購長山村450萬元農副產品,同時通過專柜幫銷、職工團購等多種方式,宣傳推介長山村農副產品,完成幫銷金額50余萬元,建立直供模式“以購代捐”,“江華-中南大學”農副產品直供體系得以建成。
為了讓“土貨出山”,長山村還嘗試搭上網絡直播的“快車”,在全村營造“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良好氛圍,先后10余次舉辦江華縣農特產品進校園以及節日福利團購活動,為長山村農戶累計銷售農產品數十萬元。
看到直播帶貨的潛力后,江華縣趁熱打鐵,創建了屬于自己的“瑤都優品”電商平臺,完善網上展示、宣傳和物流配送等服務,健全農副產品線上銷售長效機制,目前已上架了20余種特色農副產品,共銷售農特產品75萬余元。同時主動聯系批發市場、超市、餐飲公司等10余家大宗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商戶,簽訂采購意向協議,以消費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綠色+瑤色,農旅融合讓群眾“有干勁”
興村更要富民。在做強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和長山村村“兩委”將突破點落在了農旅融合上,引導村民“自己富”。目前已經開發了鳳凰山峽谷十里桃花路、紫薇山溶澗、瑤族生態休閑山莊等生態旅游項目,發展鄉村綠色生態旅游。
“現在旅游發展起來了,我的民宿一年能接待不少人呢,游客白天可以去景點游玩,采摘高山苦茶,晚上住民宿、嘗瑤族特色菜,生意很火嘞!”脫貧戶魏盛花在專家的建議下,利用本地原生態環境和瑤族民俗風情等要素依山就勢建造了特色民宿,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是不爭的事實,延長產業鏈,打造更豐富的產品線,是長山村的另一條“富民妙計”。長山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合作社出資占股,盤活村級閑置資產,做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濃厚“瑤色”的高品質農副產品。
村內的瑤郡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將村民種植的品質良好的紅薯加工成紅薯粉,推動村級加工產業實現零的突破,目前已累計助農增收160余萬元。
曾經困羈于山,如今興業于山。“村里集體經濟好了,不僅能分紅,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工作機會,生活真的有了奔頭。”村民吳堯軍樂開了花。
本報記者 華賢東
本報通訊員 張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