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青海省循化縣崗察藏族鄉,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遼闊的金色草原,一座座高山連綿起伏。崗察鄉高原牦牛養殖基地就坐落在崗察村的一座高山腳下。
一排排嶄新整齊的牛棚、儲草棚前,施工隊正在為項目做收尾工作。在現場忙碌的崗察村黨支部書記關卻杰高興地介紹,崗察村歷來以放牧為生,全村80%以上的經濟來源靠畜牧業,原有的草場已不足以將牛羊養得膘肥體壯,再加上冬季漫長,挨不過寒冬的牛羊不在少數。針對這個痛點,今年崗察村實施了牦牛養殖項目,村民可以把自家的牦牛入股合作社,年底進行收益分紅。“牦牛能吃得飽,群眾也能鼓腰包,我們也不用擔心牛羊過冬沒草吃了。”
崗察鄉作為青海省海東市唯一的純牧業鄉,擁有天然草場64.4萬畝,存欄牦牛1.98萬頭,占全縣牦牛養殖量的88.39%。過去,牧民靠天養畜,牦牛以散養為主,除了當地牧民過冬用的自食肉之外,只有極少數出售,談不上產業富民。今年,循化縣投資400萬元在崗察鄉建設高原牦牛養殖基地,第一階段建設即將完工,包括基礎設施及畜良改種工程。
入股合作社養牛羊,這種新模式是被逼出來的。牧民反映,這幾年,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家放牧,各家的牛羊越來越多,但牛羊肉品質反而不如以前好。因為,草場有限,根本就養不肥牛羊。散戶養殖的困難還包括:一是遇上大雪天氣,每年都會死上幾頭;二是成本高,光儲備飼草料,每家就要花費大幾千元,多則幾萬元。“1頭牛按照每頭7000元的價格,入股到牦牛養殖合作社,我們牧民喜歡這種方式!”村里的脫貧戶交巴太說。
按照鄉村干部們的設計,今年,村里300多戶牧民每戶都可以入股1頭牛,村集體入股60頭牛、5000畝放牧區草場和500畝飼草料種植基地,收益按一定比例進行分紅,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40萬元。
崗察鄉黨委書記多吉交巴表示,養殖基地由崗察村黨支部統一管理,陀崗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運營,采取現代化養殖模式,在提高出欄率的同時,可以大大減輕過度放牧導致的草畜失衡。
通訊員 李毛吉
本報記者 華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