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新安水,萬重枇杷山”。春和景明、如詩如畫的新安江沿岸,枇杷樹正沐浴著春光、迎風生長。看著綴掛枝頭青澀的枇杷,想起了兩年前同樣青澀的我。
汪智杰查看枇杷生長情況。(南屏村供圖)
2022年夏天,我來到了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南屏村,成為一名到村任職選調生。剛進村,一條大江和滿山的枇杷樹映入眼簾。在村委會,我初見了日后耐心指導我如何辦實事、解民憂的“老師傅們”,他們都是村“兩委”的干部。在他們的和聲細語中,我慢慢消除了心中的忐忑。交談中,我對南屏村的情況有了大致了解:南屏村有王家淇、忠堡和潘嶺三個自然村,共600多戶、1850多人,主要產業是枇杷和茶……此后,我便成了“老師傅們”的“小跟班”,在走村入戶中不斷掌握村情、在街談巷議中認真聽取民意,將村民的“身邊事”當成自己的“心頭事”,用自己的“腳下路”去點亮基層鍛煉的“前行路”。
當年6月,南屏村的枇杷進入了采摘上市旺季,喜獲豐收的村民本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但果農們看著一樹一樹喜人的“黃金果”,卻是眉頭緊鎖。原來,枇杷在運輸、銷售上遇到了困難,出現了滯銷。得知情況后,村黨總支書記章芬彬帶著我走訪了全村的種植大戶,詳細了解了產銷情況及群眾訴求。“智杰,村民的事看上去是小事,但都關乎民生。我們作為村里的干部,不論大事小事,都要放在心上,并竭盡所能地為群眾解決問題。”走訪歸來的途中,村書記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掌握實際情況后,村委會積極響應縣幫扶政策,充分利用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品牌,讓信用匯聚起助農扶農的金融力量,通過在歙縣農商行開戶授信40萬元,開啟了統購統銷枇杷活動。“我們南屏的枇杷雖然沒有‘三潭’枇杷有名,但也肉肥味鮮,應該創辦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說得對,我們就這樣賣出去,也沒個牌子,吃的人都不知道是我們南屏的貨,下次想買,都不知道去哪里買!”……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熱議中,一個極富村莊特色的枇杷品牌——“水墨南屏”誕生了。如何把牌子叫響、把這些“鮮果”變成“黃金果”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從本村創業能人、旅外人才、在外企業家等名錄上找“賣點”,累計賣出枇杷3786箱3萬多斤,創收30余萬元。看著種植戶們興奮地“算賬”,我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
年復一年,新安江水面上的徐徐清風,吹開了一簇簇枇杷花,吹熟了一顆顆枇杷果,鼓了百姓的口袋,甜了百姓的生活,也吹拂著我的心田,更堅定了我為民服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