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我來到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棗園鎮瑯琊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到村以來,我漸漸熟悉了這里的風土人情,也慢慢學會了和鄉親們打交道。從一無所知的村情到脫口而出的方言,從只能聊聊外面的事到共同商量村里的事,融入得很自然。
劉穎沛(右)調研征遷戶生產情況
我任職的棗園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土地開發強度較大,隨著青島理工大學、戰新產業園等重點項目的相繼立項,征地拆遷工作是重中之重,我也主動申請參與。
起初,我以為看幾遍政策手冊就足以應對動員工作,可沒想到最基本的積分計算、選房方案都變化多樣。現場解答也頗有難度,有群眾一聽我不是本地人,壓根就聽不進去我說的話。好在我們是分小組做動員工作的,組里既有鎮上干部,也有村“兩委”成員等村里自家人。通過“拜師學藝”,我慢慢克服了本領恐慌。
村民老全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光伏發電設施,若拆遷遷移將面臨補貼減少。第一次上門,我們耐心地聽老全傾訴。他對現有政策有一些意見,我們承諾把他的訴求反饋到指揮部。后來經多方協調,我們為老全等光伏戶爭取到維持原標準的優化方案,再到他家時,老全把話語權讓給了我們。“大哥,當初您投資光伏是做了功課的,但投資總歸有風險,通過黨委政府的爭取,現在只需要交一些屋頂租金,原來的大部分收益都能保住,何樂而不為呢。”話說到了老全的心坎里,簽協議那天我在指揮部遇到了老全,他表示很滿意。
劉穎沛(右一)入戶宣傳征遷政策
去年10月,村民老朱家的蘑菇大棚里長出頭茬蘑菇,征遷計劃一來,這些蘑菇沒地方轉移、沒有搬遷補償、沒有銷路等問題讓老朱犯了難,大棚寄托著全家的希望。沒有地方轉移,我們請國土和城管部門踏勘后,幫老朱找了一處舊棚改建;沒有搬遷補償,就反復去現場,召集評估、審計專業人員商討并進行外部詢價,最后用特殊搬遷條款解決了部分費用;沒有銷路,我們都幫著吆喝,聯系鎮政府食堂、駐地企業、超市……
這樣的事,一件件在上演,大家的支持率也不斷上升,“棗園速度”不斷刷新。在這個過程中,和群眾溝通、商談也教會我很多做群眾工作的方法。一開始要唱好“宣傳歌”,信息對稱讓老百姓看得見未來的還建區,首先搭建好信任的基礎。全過程要握好“公平秤”,“一把尺子量到底”是開展伊始就確定的鐵律,也是最終得到大家配合的重要一環。關鍵還要念好“同心經”,村“兩委”和鄉鎮干部一道,厚植為民情懷,遇到特殊情況,跳出政策看政策,情理結合,全力爭取,在保證政策連貫性和一致性的基礎上,更多讓利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