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擁,藍綠交融。從高空俯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118.57公里的海岸線蜿蜒曲折,“三灣三島兩湖一山一水”分布其上,串珠成鏈、生機盎然。陵水鄉村,環境美、生態佳、產業興、腰包鼓,得益于陵水縣始終緊抓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不斷美化鄉村環境,走出了一條具有陵水特色的善為善治美麗鄉村之路。日前,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陵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剛。
記者:基層治理需要人人參與,這其中村干部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請問陵水縣在提升村干部能力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周剛:陵水縣圍繞“雙好雙強”標準,選配了一批學歷高、素質強的“領頭雁”人才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這為陵水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換屆后,陵水縣全面實現村書記、村主任“一肩挑”,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46.74%,“兩委”委員平均年齡42.94歲,致富帶頭人和退役軍人等農村人才共占比78.7%,“兩委”班子結構明顯優化,履職能力明顯增強。
陵水縣還堅持“學用轉化”,多維度賦能提升干部能力。聚焦基層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陵水縣以“關鍵少數”帶頭學、“課堂+基地”實地學、“線上+線下”靈活學等方式,著力克服干部能力不足和本領恐慌的問題。為增強培訓實效,陵水縣還以全省開展的“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為契機,梳理出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讓干部在一線鍛煉、認知在一線深化、能力在一線提升,打造從“想辦事”到“能辦事”再到“辦好事”的服務型干部隊伍。
記者:服務群眾、造福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陵水縣打造了“15分鐘社區服務圈”,請問具體內容有哪些?又是如何優化提升的?
周剛:陵水縣立足“一站式服務”,突出就近、便捷、高效特點,將業務辦理、政策咨詢、建議收集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統一納入“15分鐘服務圈”,為轄區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務、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就近便利的生活服務,實現基層治理“微循環”。在這過程中,陵水縣充分發揮黨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優化機制平臺建設,形成基層治理“上下聯動、橫向聯合”的整體效應。
具體做法有:社區黨委網格化。按照“多網合一、一網統籌”的建設思路,組建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的“1+2+N”(即1名網格長、2名專職網格員、多名兼職網格員等)社區網格化管理體系。服務事項“一站化”。優化“縣—鄉—社區”三級行政審批的網絡管理平臺和分流處置平臺,將綜合執法、行政審批、民政等部門納入“全科網格”,實現了社區“辦小事、報大事”和部門“辦實事、解難題”有效銜接。處置事件“高效化”。聚焦“疫情防控、人居環境、社會治理、風險排查”等重點,健全對全縣黨員干部和社會志愿者管理機制。在“1個支部N名黨員,1個黨員聯系N名群眾”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下沉干部、村干部、網格員、民警(行政執法人員)、衛生人員“五位一體”責任體系,實現“村村有人在、戶戶有人管”的網格化格局。
記者:陵水縣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是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培育“一村一品”特色IP的?
周剛:陵水縣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組織建設引領鄉村振興,找到了美麗鄉村擁抱綠色、向海而生的發展“密碼”。我們實施了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行動,以黨建引領“兩社”聯動,出臺《陵水黎族自治縣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獎勵辦法(試行)》,以“三資”賬戶為依據,對村集體經濟做出貢獻的“致富能手”,最多可提取30%的村集體年度凈收益,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同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我們聚焦“鏈式生長”產業布局,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縱向打造“育種、選種、種植、加工、貿易、物流”的價值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橫向以“潟湖重生+濱海重塑+山海相融”為產業邏輯,全力構建農旅一體化發展體系,培育“一村一品”特色IP。
下一步,陵水縣將把主題教育與自由貿易港建設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切實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建功自貿港的強大動能,突出大抓基層大抓干部,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動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