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蘭(右一)
南方的春天來得特別早,這幾天,廣東省羅定市的最高氣溫已飆升到20攝氏度以上。在羅定市黎少鎮,春耕已拉開序幕,勤快的村民正忙著播種花生,稻種也已經浸上。全國人大代表、黎少鎮隆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小蘭步履匆匆,忙著調研走訪,為的是把來自“三農”一線最真實的聲音帶上全國兩會。
2月17日,在忙碌間隙,她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李小蘭是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對于過去5年的履職生涯,她感慨良多:“作為來自最基層的代表,我感到責任重大。唯有全身心投入,將基層群眾的心聲傳遞出去,方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5年來,李小蘭調研的腳步遍布南粵大地,先后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產業化、吸引年輕人回鄉等群眾關切的內容帶到北京,并將會議精神及時傳達到基層,以實際行動踐行人大代表的光榮職責。“我經常下鄉走訪,在代表聯絡站接待選民,和群眾線上溝通,多種途徑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及時將大家的呼聲傳遞出來,也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李小蘭介紹自己的履職日常。
今年她的建議著眼于農村教育和醫療,“農村的教育質量跟城市接軌,孩子讀書才能沒有后顧之憂,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流;醫療這塊,目前各地鄉村醫生隊伍的整體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不足,學歷普遍較低,隊伍老化嚴重,像我們村常住人口近2000人,只有一個50多歲的村醫,醫療資源太薄弱了。建議提高村醫待遇,吸引更年輕的醫學專業學生回村。”
隆久村位于黎少鎮西部,有人口3950人,耕地面積2114畝。地形為丘陵地帶,農業結構是以水稻為主,種植經濟作物有荔枝、龍眼、黃皮等,曾是個偏遠的貧困村。今年38歲的李小蘭自己就是回鄉青年中的一位。2016年時她在市里有一份待遇優渥的工作,原村書記動員她回村,她考慮再三后,辭去工作回了村。“當時村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種植產出效益低,影響了村民種地的積極性,村里的六七成耕地撂荒了,年輕人都往外跑,村里連一間小賣部都經營不下去。”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李小蘭直嘆氣。
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她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整治撂荒地、建設光伏發電站、改善村容村貌,絞盡腦汁帶著大家奔富路。
以前破房舊屋、道路泥濘,如今青磚白瓦、水泥路通到各個自然村,自來水入戶率達100%;牛大力、肉桂等幾百畝經濟作物銷路不愁,果園里的荔枝品種也優化了,嫁接改良為桂味和糯米糍,口味好賣價高;經過持續整治,350畝撂荒地成了良田,以每畝450元的價格流轉給本地種植大戶種辣椒和水稻……居住環境越來越好,村民收入越來越高,李小蘭也成了群眾信任的“領頭雁”。“村干部的威信是一手一腳干出來的。”李小蘭說。
村子發展好了,回流的人也越來越多。“現在光小賣部就開了4個,村小有100多個學生。”李小蘭說,農村更美麗、產業更興旺、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以前是過得去,現在是過得好,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