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懂國情方能明方向,知村情方能接地氣。到村任職選調生開展國情調研,這既是推動選調生了解社情民意、涵養基層情懷、密切群眾感情的重要載體,也是幫助選調生提升調查研究能力、錘煉自身本領的重要抓手。
今年鄉村干部報社啟動了到村任職選調生優秀國情調研報告評選活動。經過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推薦、線上投票、專家評審等幾個階段,最終評選出61篇獲獎報告,其中一等獎10篇。在歲末年初之際,鄉村干部報社對話采訪一等獎獲得者,聽他們談談村里的新發展、調研的新進展、工作的新思路。
窩疃村位于橫山抗日革命根據地腹地,紅色資源豐富,黨建氛圍濃厚。到村工作后,山東省莒縣小店鎮窩疃村黨支部書記助理胡亞婕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研究”作為國情調研報告的選題。
胡亞婕是本地人,在開展調研的時候,她考慮到會遇到困難,但沒想到最大的困難竟然是跟群眾溝通交流。這個溝通交流指的不是群眾能不能聽懂對方在說什么,而是自己不知道該問什么聊什么,怎么才能讓群眾說說心里話、聊聊家長里短。
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圍繞調研主題,胡亞婕想知道村支部班子作用發揮和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情況,就直接問“大爺,你覺得你們村的黨員干部和黨支部怎么樣呀”,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好,很好”,可如果再問“具體是怎么好,哪里好?”得到的回答一定是“都很好”。于是,一上午走訪了十幾戶群眾的她在本子上記了十幾個“好,很好,都好。”可到底是怎么好、哪里好?覺得有點找不到方向。
后來,胡亞婕靜下心來反思,覺得歸根到底還是功課做得不夠,跟群眾交流的時候不接地氣,沒有用群眾語言。于是,她先跟村里的黨員干部請教,了解村莊發展規劃和基本情況,一起梳理近兩年村里的工作,每次村里有需要入戶摸排走訪的工作,就跟著一起去。一段時間以后,當她再去走訪調研的時候,跟群眾交流起來問的問題是:“奶奶,平時看病吃藥自己掏錢嗎?”“咱們村幸福院的午飯做得好不好吃?”“冬天家里生了爐子還冷不冷?”……這時,群眾就打開了話匣子,調研得以順利開展。
這次經歷讓胡亞婕覺得,基層和實踐是群眾語言最活躍的課堂,也是群眾語言最集中的地方,無論是選調生還是基層黨員干部必須下接地氣,會說“群眾話”、唱“百姓曲”、談“民生理”,像一滴水一樣融入群眾、扎根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