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左)和駐村干部走訪村民
2022年9月,我來到浙江省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回首到村任職的的這段時間,我在“一枝一葉”的工作中體悟了深刻的道理。
去年12月,我們村水堆堂區塊的15戶缺房戶完成了屋基位置的抽簽擇位,下一個步驟就是缺房戶們填寫審批材料,交給自然資源規劃局審批,然后才能拿到建設規劃許可證。
“小周,你幫我看看這個四至協議和四鄰意見書這么填對不對呀?”“這個農村個人建房公示表能幫我再復印一張嗎?”
由于大部分缺房戶年紀較大,而各種審批材料有幾十頁,大家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我意識到這樣很容易出現材料遺漏。于是我請教城建國土相關人士,自己整理出一張填寫清單,備注好填寫要求和注意事項,大大提高了村民填報材料的準確率。
收集完審批材料后,我將它們一一掃描,電子歸檔,然后打包發給自然資源規劃局的相關審批負責人。今年3月份,15戶都拿到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看到水堆堂區塊開始動工,想到他們很快將擁有新家,我的心也暖暖的。
今年年初,我們村分到了11畝的耕地墾造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我和測量團隊一起實地進行逐戶測量、檢查零星地上物,將新數據與原來調查登記表格進行核對。這一過程我記憶猶新。由于大部分整治土地都在竹林、洋芋地、小山坡上,基本都是泥濘小路,每次測量結束,我的鞋子、褲腿就沾滿泥土和雜草。穿梭在田間地頭,我常常感嘆,來到基層真是值了!
“小周,為什么我和洪仁家都是0.38畝的毛竹林,他可以拿到2000多元補償金,我怎么只有300多元啊?”“建波叔,是這樣的,你看這個登記確認表格的后面,洪仁叔家的零星地上物有3棵東魁楊梅樹、1棵樟樹,分別補償每棵720元、100元,加起來就是2500多元了。”一次次的答疑解惑,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做農村工作需要換位思考,與群眾共情,要耐心地將惠民政策說明白、講透徹,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從而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
李宅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從去年開始,村里就在建設文化公園,為村民增添文體娛樂場所。
四月的一天傍晚,我和村書記、網格員一起照常開展平安夜巡工作,經過文化公園時,我們看到了剛砌好的花臺磚墻。我摸了一下精致的臺面,仔細一看,磚墻上面有很多小孔,剛下過雨,小孔里滲出泥水,我愈發覺得不對勁,就用鑰匙去戳了戳,結果磚墻就被戳裂開了。于是我和村書記立馬聯系施工隊負責人到達現場。通過調取監控,我們發現,施工人員在與供貨方交接過程中沒有核對施工材料。
第二天,我們和施工團隊一起,重新選擇了花臺磚墻材料。這次的磚墻十分堅固。這件事情也讓我明白,農村工作的每個步驟都很重要,只有每一步都走扎實,在過程中不斷查漏補缺,結果才會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