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縣黑泉鎮胭脂堡村農戶在珍珠灘曬場晾曬辣椒。 (高臺縣委組織部供圖)
連片的辣椒種植示范區、醒目的產業基地標牌、標準化運行的生產車間……仲夏時節,行走在甘肅省高臺縣的鄉村田野,處處能感受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
高臺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強化黨建引領、深挖資源優勢,找準集聚合力,全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標倍增、提質增效。2023年底,全縣130多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2800萬元,村均20多萬元。
鏈接帶動3個鎮8個村種植辣椒1.2萬畝,畝均增收1500元,村級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一組增收數據讓黑泉鎮胭脂堡村成為了全縣遠近聞名的“辣椒村”。
高臺縣立足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需要,持續深化“黨建+產業”組織振興模式,橫向在地域相連、產業相近的鎮村,采取“強帶弱、大帶小、企帶村”等方式,組建產業聯合黨委10個,縱向聚焦辣椒和人參果等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需求,采取“職能部門+關聯企業”“中心村+聯建村”等方式,組建產業鏈黨組織2個。全面推行聯合黨委“三張清單”制度,指導各產業鏈黨組織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的形式,廣泛征集產業發展需求清單,列出資源清單,對接匹配形成項目清單,推動各條產業鏈資源高效配置,鏈接帶動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70多家經營主體和6000余戶農戶抱團發展,實現產業振興與村集體經濟增收雙贏。
走進駱駝城鎮梧桐村千畝瓜蔬產業園區內,一座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溫室里各類制種作物長勢正旺。據了解,該項目一期工程建成167座鋼架大棚,棚均年收益達2.5萬元,二期計劃新建26座高標準連體鋼架大棚,打造全縣重要的瓜菜制種生產基地。“我們這個產業園今年種植了西瓜等瓜菜制種是1100畝,可以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87萬元。”梧桐村村委會主任關海說。
這些變化,得益于高臺縣持續推行“黨建引領、村企共建”項目的實施。高臺縣充分發揮各級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示范帶動作用,以項目資金和產業政策為牽引,吸引縣內外產業龍頭企業投資發展。縣級層面在村企共建項目審批、資金、用地等方面全力予以支持,對村企合作開發、投資興建的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安排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項目,確保村企合作項目早落地、見成效。
“通過縣級搭建平臺、鎮級公開推介、村級簽約合作的方式,全縣已連續三年簽訂村企共建項目35個,吸引社會資金9000多萬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聯建村集體經濟村均增收30萬元以上。”高臺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道。
對接市場無主體、經營運作無平臺,是新形勢下村級組織在發展集體經濟中面臨的一個難題。宣化鎮王馬灣村,曾是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相對匱乏的集體經濟薄弱村。2021年,村黨支部瞄準雜糧經濟效益逐年看漲的發展前景,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利用村集體閑置房屋辦起了雜糧面粉加工坊,但因在后續經營銷售等方面存在難題,雜糧面粉產業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2022年,村黨支部巧借全市村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改革東風,注冊成立了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獨資控股的村集體經濟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組建運營團隊,積極與縣內外食品公司和網絡銷售平臺對接,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提升公司的業績和規模,當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9.4萬元。
按照“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高臺縣積極探索推進村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改革,在黨組織凝聚力強、產業發展條件好的村先行先試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范圍,確定市、縣兩級試點村17個,指導成立鎮級公司2家,村級公司23家,并探索形成了“村集體全資公司”“鎮級母公司+村級子公司”等6種運營模式,為推動村集體經濟穩步增收注入了強勁動力。通訊員 陳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