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市環城街道興山村蔬菜大棚中工人在采摘豆角。(舒組供圖)
四合村位于吉林省舒蘭市小城鎮。村里建有俄羅斯特色風情一條街,圓蔥頂塔樓大門、一棟棟俄式民宿很是漂亮。“過去赴俄經商的村民很多,最多時有1800余人。”四合村黨支部書記趙井東說。近年來,伴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村民紛紛回村發展,把村里的相關產品賣到了莫斯科,鼓起了村集體和村民的“錢袋子”。
四合村是舒蘭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該市將提高村集體自主經營性收入作為首要發展目標,通過實施“四動戰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2023年,舒蘭市211個行政村中,有自主產業項目的村達到66個,同比增長267%,實現自主經營性收入1700余萬元。
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四動戰略”在持續發揮著作用。
公司改革推動。舒蘭聚焦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提出依托黨支部創建公司的發展思路,通過市場化手段,將域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該市重點圍繞加工、手工、農旅、服務等46個生產經營項目,創建資產經營型、社會服務型、訂單生產型公司化運營試點38個。2023年,公司化試點累計產值1600余萬元,為村集體獲取收益213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5萬元。2024年,舒蘭計劃再打造公司化試點村47個,預計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2023年3月,四合村集體投資創辦輕紡工藝品公司,當年往莫斯科銷售箱包2萬個、仿真圣誕樹5萬株,產值達540萬元,并帶動村民40余人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據介紹,公司4月份將開工建設二期工程,擴建生產車間,探索新的商品出口。
特色產業拉動。通過調查摸底,舒蘭提出結合本地特色產業拉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整縣整鄉推進光伏、白鵝、肉雞、肉牛、棚膜經濟等產業項目,全市50%以上行政村“鏈”上了大項目。2023年,全市謀劃村集體產業項目280個,打造產業村屯135個,形成一村一品牌、一域一特色。與此同時,對于資源相近、地域相鄰的村,推行區域聯合發展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帶動弱村共富。亮甲山鄉東興村采取聯建共建方式,帶領全鄉其余8個村共同發展白鵝養殖項目,村均增收25萬元。
村企合作帶動。舒蘭將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與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深度結合,整合資源,與舒雁公司、吉鵝集團、禾豐飼料公司建立“四位一體”發展運營模式,全域推進百個村黨支部領辦白鵝養殖合作社,形成村集體、企業、養殖戶三方利益聯結。2023年,全市103個村養殖白鵝110萬羽,村集體增收2000余萬元。同時,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依托金梧桐、湖羊等域內外龍頭企業,實現社會資本與村集體雙向互動,推動村集體產業規模化經營。2023年,全市有130個村通過與各類企業合作,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0余萬元。蓮花鄉譚家村采取“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發展湖羊養殖項目,與企業達成品牌化銷售合作方式協議,帶動村民養殖。今年譚家村計劃新建羊舍兩棟,擴大養殖湖羊,預計村集體年收益至少30萬元以上。
包保幫扶促動。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舒蘭突出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的致富帶富作用,建立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村干部包聯群眾工作機制,對發展意愿較強、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逐戶研究產業項目,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2023年,320名村干部領辦產業項目215個,累計帶動1600余名村民增收。充分發揮包保幫扶部門資源優勢,通過機關食堂、工會等采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方式開展消費幫扶。另外,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服務、定向獎補等措施,鼓勵土地少、本錢少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發展種植養殖等庭院經濟。2023年,全市通過庭院經濟模式,帶動農戶1336戶2728人,累計助農增收213萬元。
通訊員 舒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