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指導黎遠輝(右)改進蠶沙試驗處理。 (普格團供圖)
近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普格團的專家們趕赴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花山鎮,在蠶桑基地里跟蠶農們頭碰頭,開現場“策劃會”。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助力。普格團蠶桑產業組與縣蠶業站對接“師帶徒”工作,落實了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幫扶工作以及指導縣蠶種孵化中心建設,還多次下到普格各鎮村的田間地頭,開展現場調研和技術服務。2023年,當地養蠶喜獲大豐收,全縣增加養蠶量1000張,助農增收超過300萬元。
新的一年,如何助推普格縣傳統蠶桑走出“新絲路”,助力彝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發展,圍繞“蠶桑+”做文章,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蠶桑全產業鏈,推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桑園里的“新春第一會”怎么開?哪些專家參加?會上講什么?普格團蠶桑產業組事先精心“備課”。這場會由普格團蠶桑產業組組長、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站長張友洪領銜主講,參與的專家有宜賓綜合試驗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王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義安等。
“第一會”最終定在哪塊桑田里?答案是花山鎮紅星村的蠶桑基地。這個基地是專家組長期結對幫扶的,幫扶效果卓有成效,當地群眾基礎好,發展熱情高。基地負責人、養蠶大戶黎遠輝,也是紅星村村委會副主任。他2015年創辦了“普格縣輝煌蠶桑種養殖家庭農場”,科技特派團進村后,蠶桑產業組專家們手把手、點對點指導他做大蠶桑產業,他的家庭農場去年養蠶收入突破了80萬元。去年,農場還成功申報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示范農場”。如今,黎遠輝還牽頭負責起了全村的蠶桑產業發展,從一人富到帶動全村一起富。
現場還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授牌儀式,由牽頭專家向黎遠輝頒發“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示范農場”牌匾。捧著金燦燦的牌匾,黎遠輝笑得合不攏嘴。這一幕,也讓在場的其他蠶農倍感振奮。
活動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桑園冬季如何管理?”“桑園灌溉難如何解決?”專家們針對養蠶農戶們提出的消毒防病、蠶沙處理等技術難題,一一“對癥下藥”。
蠶沙規范處理是當地蠶桑產業發展的一大痛點,有部分鄉鎮因蠶沙處理不規范導致蠶病大面積暴發,造成蠶農重大損失。專家們圍繞最新研究的“蠶沙袋貯處理技術”就地開展了相關試驗。在查看了前期蠶沙處理試驗的有關情況后,還針對當地空氣干燥影響蠶沙腐熟進度的問題,現場優化了試驗方案。
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廢桑枝生出菌菇,從一片葉到一根絲到全產業鏈條……專家們詳細了解紅星村的蠶桑產業發展效益和增收情況,針對養蠶農戶的技術需求,規劃了2024年該村的蠶桑科技服務工作重點。專家們表示,新的一年將努力奔跑,盤活彝族地區“小蠶蟲”養殖,使其變成鄉村振興的一條“產業龍”。普格團 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