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太陽剛剛落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蟠貓鄉蟠貓村的人們便三五成群,穿著絢麗的彝族服裝,點燃篝火,手牽手圍成一圈,彈著弦子跺著舞步。“高山頭上茶花開,阿哥阿妹跳腳來……”熊熊燃燒的火苗映在彝家人淳樸的臉上,弦子聲、歡笑聲飄蕩在村寨上空。
他們跳的舞蹈叫做左腳舞,因跳舞時先起左腳而得名,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左腳舞熱情奔放、節奏明快,曲調抑揚頓挫、婉轉昂揚,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領舞的是年過花甲的普清榮。只見他懷抱龍頭四弦琴,手指輕彈,歡快的曲調隨之而出。“我是左腳舞的第八代傳人,組建了牟定縣第一支左腳舞歌舞隊,之后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普清榮激動地說。
左腳舞不限人數,不限場地,只要旋律響起來,抬起左腳就能跳。“我們這里有一種說法‘只要會說話就會唱左腳調,只要會走路就會跳左腳舞’,所以參與跳舞的人特別多。”普清榮告訴記者。
過去,彝家人把左腳舞作為勞作之后的休閑;今天,彝家人把左腳舞作為健身交友的最佳選擇。每逢彝族傳統節日、喜事婚宴,人們都會自發地組織跳左腳舞,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聚集在村頭樹下、田間地頭,彈起弦子、唱起調子,自然而然地跳起來。
起源大山的左腳舞,如今已走出大山。
去年年底,牟定縣實驗小學一套民族范兒十足的課間操火遍全網。同學們手持龍頭四弦琴,隨著旋律歡快地跳著左腳舞,并不斷變換隊形。“為做好左腳舞的傳承,全縣成立了左腳舞文化研究會、左腳舞文化藝術協會,發展非遺傳承保護團隊117支,編排左腳舞工間操4套、拍攝慕課20余節,全縣絕大部分群眾都會跳左腳舞。”牟定縣文化館館長陸會珠說。
在牟定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跳著左腳舞的人們。每年農歷三月,牟定開展“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節日之夜,“啦里啦 啰里啰”的旋律盤旋在縣城上空,街上到處都是跳舞的人。陸會珠表示,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前來參加“三月會”,和當地人一起跳左腳舞。此前,牟定縣還創造了“萬人同跳左腳舞”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規模浩大的左腳舞,日益激發起新的消費潛力,“穿著買來的彝族服裝去跳左腳舞”成為牟定獨有的場景。目前,全縣經營彝族手工藝品和彝族服飾的企業和商戶發展到了530余家,并形成了以彝和園彝繡一條街、發科屯步行街彝族刺繡街、化湖印象彝繡園區為主的3個彝族刺繡集中經營展示區,加工制作的龍頭四弦琴、彝族繡品等暢銷國內外,年產值超2億元,走出了一條“人才+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子。
牟定縣還實現了彝繡機械化加工,采取“機繡+手縫”模式解決產量問題。與此同時,牟定縣的年輕人積極探索彝繡的時尚化表達,將民族元素融入新潮的文創產品中。“前不久,我們的彝繡還亮相米蘭國際時裝周,引來國際關注呢!”言語間,牟定縣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瑞瑞滿是自豪。
從一種民間習俗發展到非遺文化,再轉化為優勢產業,左腳舞已成為牟定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掃碼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