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并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有時代意義更有長遠意義。我以我所任職的代寺鎮為樣本,通過走訪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探尋鄉村實現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
代寺鎮位于自貢市東南部,轄行政村11個、社區2個,常住人口3.5萬人。我調研發現,全鎮鄉村文化產業有幾個特點:一是資源豐富,但利用不夠。代寺鎮現有川主廟等歷史遺跡5處,雙龍寺等水域景觀3處,百年皂角樹等生物景觀3處,農業主題公園等人文景觀5處。但實際上,僅少數文化資源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很少。二是陣地健全,但功能不足。全鎮有1個鎮級綜合文化站、1個鎮級綜合文化站分站、13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文化陣地全覆蓋,但主要以圖書室、會議室為主,缺少規范、標準的文化活動場地和面對不同人群的多功能活動室。三是特色明顯,但影響有限。代寺鎮作為富順龍貫山雙再生綠色稻粱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稻粱文化是其鄉村文化的主要特征。2020年以來,代寺鎮每年都要舉辦稻粱文化旅游活動,但群眾參與度不夠、社會影響力不夠。四是隊伍壯大,但分布不均。目前,全鎮有文化隊伍23支,但主要集中在2個社區,11個村一共才有12支隊伍,平均下來差不多一村1支,導致一些村文化活動帶動力不強。
通過調研,我還摸清了現象背后的幾個“癥結”:一是鎮村對文化保障不足,文化陣地多與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結合,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二是缺乏帶動機制,鎮文化干事多為兼職,且崗位人員流動性強,對村上活動開展的指導作用發揮有限。村上的文化陣地主要是村干部在兼任管理員,缺少專職文化干事對本村文化進行挖掘、梳理,組織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活動。三是資源深挖不夠,文化品牌樹立不佳,更多依靠政府牽頭營造文化氛圍,缺少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和傳承。
對此,建議下好文化傳承發展“三手棋”:
“新”與“舊”同抓,提升文化保障度。擴大投入,改善提升農村文化陣地,力爭每個村(社區)都有圖書室、棋牌室、活動中心等。因地制宜,建設符合實際、富有特色的村(社區)文化廣場。用好本地現有資源,組織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內”與“外”結合,提升群眾參與度。充分發掘本村的民間藝人,由其指導村民開展相關文體活動,帶動本村文化活動開展。建立健全文藝骨干激勵機制,推動各級組織均有文藝骨干,各村均有一名以上的村文化聯絡員。同時注重發揮團支部、婦女作用,支持其組建文體團隊。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與縣級有關部門加強聯系,邀請專業人士到鎮村開展文化培訓,推選一批文藝愛好者走出去,參加市、縣相關培訓,提升能力水平。
“尋”與“傳”并重,提升文化品牌度。以稻粱文化為例,加大鎮村兩級挖掘、收集、傳承和宣傳力度,深耕稻粱文化品牌。一是明確專人。健全工作體系,由鎮文化工作分管領導牽頭、文化干事負責、各(村)文化干事配合,全面梳理轄區內稻粱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二是追根溯源。通過實地走訪村內老人、查詢文獻等方式,形成一部較為完整、準確的代寺鎮稻粱文化發展史。三是做好傳承。將富順縣稻粱文化旅游活動等作為文化品牌進行重點打造,在內容、形式上予以創新,增強活動的觀賞性和傳承性,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四川省富順縣代寺鎮茨籬村黨支部副書記 龔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