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青在整理漢服
誰也沒想到,金屬材料加工專業畢業的胡春青博士,與漢服結下不解之緣。這一切源于2014年的一次探親。
當時,還在讀書的胡春青,回到家鄉山東省曹縣大集鎮胡樓村走親訪友,發現村里不少年輕人靠著做電商售賣演出服走上了致富路。胡春青和妻子孟曉霞說了這一變化后,也決定嘗試一把。
說干就干!他注冊了自己的淘寶網店,從老家親戚那要了表演服的產品照片,美化了一番掛上網。沒想到當天晚上就成交了第一單。“當時是凌晨2點多,‘叮咚’一聲來訂單了,特開心,激動地在家里轉圈。”
“無心插柳”的舉措,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業務量接連增加,孟曉霞索性回到胡樓村,全職打理網店,一人包攬設計、生產、布料、輔料,胡春青一邊在外讀書,一邊兼做線上銷售,網店平均每年銷售額70多萬元。小兩口嘗到了創業的甜頭。
然而,創業并不只有甜頭。2015年,胡春青接到了一個做800條演出服褲子的訂單。他買來斜紋布,把800條褲子裁剪做完,發貨之后卻收到買家的反饋:只要一深蹲,褲子就開衩。“問了一圈專業人士,才知道不同布料的斜紋會有差異,我們買的布料羊毛纖維較高、韌性較差。”胡春青和妻子牢記這次教訓,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演出服制作當中。
2018年,胡春青完成學業,回到了家鄉,正式開啟創業之路。從兩地配合到并肩作戰,夫妻倆網店生意扶搖直上。和他們的創業歷程幾乎同步,整個曹縣的演出服產業鏈也日臻完善。2019年,曹縣演出服銷售量已占全國份額的70%,成為全國最大的演出服生產基地。
繁榮的市場,卻讓胡春青隱隱擔憂:演出服同質化嚴重,如何破局才能讓網店持續發展?胡春青將視線投向了漢服領域,覺得這是個新藍海。
最初接觸漢服,胡春青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雖說我是博士畢業,但實際上對于漢服,我是一竅不通啊!”有一次直播介紹漢服文化時,孟曉霞念錯了一個字,引來網友一片炮轟。調整心情后,兩人拼命學習傳統服飾手藝、形制等。“當時,我幾乎整天泡在博物館里,看出土文物,翻閱資料查看文物介紹,看每個朝代流行什么紋路,每種紋路代表什么意思,總算一只腳踏進了漢服大門。”胡春青說。
新的發展機遇來臨,2022年,胡春青推動成立曹縣漢服協會,帶領行業從無序競爭轉為良性發展。“漢服是一個新興產業,前期會磕磕絆絆,大家的關注給我們按下發展快進鍵,督促著行業發展更規范。”
以此為契機,胡春青又有了新的想法:不同形制的漢服產品應該差異化發展,“有的做唐朝齊胸襦裙,有的做宋代女子襦裙,有的做明朝進士巾袍,每個商家都找準一個賽道,精心耕耘,總會得到收獲。”
2020年,胡春青的博士生導師和同學來到曹縣,從驚訝到認可,胡春青給導師交上了一份驚喜的答卷。“我怕導師覺得我不務正業。沒想到導師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你以前學的是材料,現在做的也是材料’,這話讓我很感動,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胡春青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胡博士漢服工作室,將其視為宣傳漢服的一個窗口。“博士生返鄉做漢服,也算是個熱點話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漢服,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如今,工作室已帶動周邊1000多名村民從事漢服生產,大踏步走上共同富裕路。
本報記者 尹丹丹 倪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