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的冬日,貴州省余慶縣子營街道積善社區積善鞋廠,一番熱鬧景象。寬敞明亮的廠房內,單針機、花樣機、噴膠機、沖孔機等112臺鞋面加工機器“嗡嗡”作響,負責裁剪、縫合、組裝的工人們埋頭工作,相互配合而又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老公在外面務工,我每天在家接送小孩、照顧老人。多虧了社區,為我們在家門口建起了加工廠,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每個月能拿4000多元工資。”面對記者的采訪,脫貧戶昌俊一邊仔細地縫合著手中的鞋面,一邊分享著社區發生的新變化。
積善社區是余慶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這里有來自全縣9個鄉鎮的1361戶5307人。這些家庭中,不少夫妻一人外出打工,留一人在家照顧老小,就業成了他們最大的煩心事。
“我們對包片干部和幫扶干部收集到的意見進行了梳理,發現有75%的群眾都提出了在家門口解決就業的需求。”積善社區駐村第一書記趙云介紹,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子營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文蓮組織黨員干部走訪搬遷群眾,主動問需問難,并將問題梳理成冊,逐一辦理。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接到群眾訴求后,周文蓮立即在積善社區組建工作專班,多次與縣經開區和縣國投公司對接,請來凱賽琪鞋廠“落戶”積善社區。縣國投公司免費提供閑置的加工廠,面積達3000平方米,社區供銷社自籌資金100萬元,與鞋廠合作開辦了鞋面代工廠。
場地改造、購買加工機器、招錄工人……一事一項都明確了專人負責,同時,還建立“周調度”機制,街道每周定期召集相關負責人,及時復盤解決難題,確保工程推進。2023年11月11日,余慶縣積善鞋廠正式開業,一下子吸納了100多人就業,其中脫貧群眾67人。
“保潔、保安等就業崗位,是我們專門為年紀稍大一些的脫貧群眾量身定制的。”積善社區副主任王萍說,針對就業意愿強烈的脫貧戶,在確定就業崗位的時候,社區會給予照顧,確保他們順利就業。
“我歲數大,好多工廠都不收我,只能在家送送娃兒,家庭生活負擔也重。現在我在加工廠打掃衛生,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在鞋廠務工的脫貧戶張全有說,他一定要把這個活干好,把廠子打掃得亮堂堂的。
“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民呼我應,不斷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余慶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東說,全縣共有10476名黨員干部下沉到基層一線,依托“力量下沉·網格賦能”“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等活動載體,收集意見建議2513條,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03個,真正做到了把主題教育成效體現在重點工作的落實上、推動發展的變化上、廣大群眾的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