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路管理局駐墨玉縣喀爾賽鎮興旺村工作隊在當地招聘105名季節養路工,圖為歡送養路工的場景。
新疆和田地區屬于“三區三州”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所轄8縣市曾經都是貧困縣,其中7個為深度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8.41萬人。近年來,和田地區找準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契合點,探索出一條將黨建資源轉化為脫貧成果的實現路徑。截至2019年底,已摘帽3個縣,脫貧90.7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37.43%降至4.09%。
力量下沉,抽調硬人“打硬仗”
“為確保5個未摘帽縣、228個未退出村、7.69萬未脫貧人口如期脫貧,關鍵要牽住黨建這個‘牛鼻子’,在扶貧力量下沉、建強基層組織、發揮黨員作用等方面發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田地委委員、組織部長胡艷楨說。
今年以來,和田地區對5個未摘帽縣實行一縣一專班, 23名地廳級干部、80名縣級干部、500名骨干分別包聯督戰228個貧困村。同時,構建了“五個一”包聯體系,即每個貧困村至少有1個上級部門單位結對包扶、1個援疆省市幫扶共建、1名縣級領導干部定點聯系、1名第一書記駐村領導、1個“訪惠聚”工作隊駐村工作,劃“責任田”、定“任務書”、立“軍令狀”,做到攻堅目標到戶、脫貧任務到人、完成時限到天。
實施“兩不愁三保障”沖刺清零行動,逐戶逐項補齊短板,讓所有農村人口都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到校率、鞏固率均達到99%以上,確保有學上、上得起、不輟學。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基本做到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
建強支部,筑牢基層“主心骨”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選好帶頭人、配強村班子,是貧困村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為調動村干部積極性,和田地區制定了《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籌措資金9362萬元,提高村干部報酬待遇,村“兩委”正、副職月均報酬分別達到3600元、2900元,比2019年增長30%。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先鋒村村委會主任麥麥提敏·烏步力卡斯木說,“以前整天在村里忙,家里顧不上,每個月的工資只夠基本生活,媳婦總勸我辭職出去打工。現在不一樣了,工作起來更有勁了。”
為提高村干部帶民致富本領,和田地區開展地縣鄉村四級培訓。地區開辦1600名村“兩委”正職儲備骨干培訓班;縣市對4662名村干部集中培訓;鄉鎮每周培訓一個村級專班,重點學習脫貧攻堅政策;村級落實“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干部聯合辦公、“一帶一、一起干”等制度,強化幫帶培養。“在地委黨校培訓之后,我的理論功底扎實了,帶領群眾致富本領增強了,精神面貌明顯比以前好多了。”村“兩委”正職儲備骨干培訓班學員柔鮮古麗·艾麥爾說。
黨員引領,打造過硬“先鋒隊”
“我一定把養蜂合作社做大做強,帶領更多村民過上好日子。”阿混巴依·買買提明是于田縣阿熱勒鄉阿得讓村的一名年輕黨員,通過養蜜蜂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并成立了全村首家養蜂合作社,帶動11戶村民共同致富。目前,阿混巴依·買買提明的養蜂合作社成了村里的“明星產業”。
和田地區通過開展黨員聯系農戶、設崗定責、黨員戶掛牌等活動,做到每名黨員都聯系幫扶貧困群眾,每個貧困家庭都有黨員聯系服務。累計發動4.2萬余名農牧民黨員結對幫扶3.5萬余名貧困群眾。
“我現在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有責任幫助其他村民脫貧。”墨玉縣芒來鄉其乃巴格村村民海熱古麗·努爾買買提曾經是貧困戶,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開了一家窗簾廠,現在每個月收入8000元。其乃巴格村黨支部先后把7名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將11名致富帶頭人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
和田地區逐村建立重點培養名單,加強政治引領、項目引辦、使用引薦,每村至少培養3-5名致富帶頭人,每年至少把1名致富帶頭人發展成黨員,扶持2000余名黨員示范戶領辦創辦3900余個專業合作社,帶動3.7萬名貧困群眾就業。
兩業驅動,構建脫貧“雙保險”
“我們村有431戶1810人,貧困人口269戶1125人,沒有主導產業曾是制約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頸。通過挖掘資源潛力,精準打造蔬菜產業,新建、改造蔬菜大棚106座,新建保鮮庫15座,聘請技術員手把手教授村民種植技術,現在每個大棚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自治區國資委駐于田縣科克亞鄉色日克奧依村第一書記孫文輝說。
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和田地區為貧困戶構建了產業、就業互為支撐、互為補充的“雙保險”機制,形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衛星工廠、戶有小作坊”的四級架構,做強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優了種植、庭院、林果、蔬菜“4個40萬畝”傳統產業,做大了十萬頭驢、百萬只多胎肉羊、千萬只兔鴿雞鴨鵝和食用菌等農業支柱產業,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3萬人。今年以來,已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4.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