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倉明!2000元。”“張成滿!1600元。”“袁改生!2400元。”伴隨著一聲聲吆喝,大紅絨布蓋著的分紅臺上,一沓一沓鈔票被遞到了村民手中。這是發生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付家村產業分紅大會上的一幕。
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宕昌,付家村曾是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人均耕地0.95畝,全村90戶403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6戶26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4.5%。
“山地貧瘠、耕地少,種莊稼收成低,養活不了人。”當了20年村支書的仇平義說,多少年來,為了生計,村民紛紛外出打工,由于種種原因被“捆綁”在村里的人,則“認命”過著苦日子。直到2017年,隴南市政府辦公室干部來到了付家村,村里才變了樣。
被選派為第一書記的蒙亞龍還清楚地記得剛到村時的場景:村民一邊打量著他,一邊小聲嘀咕,“這上頭來的年輕人真會幫咱?”“咱這么窮,就派一個干部能起作用?”“人家怕待段時間就走了!”
“來了,就是接受群眾考驗的!”看著眼前的深度貧困景象,聽著群眾不時傳來的質疑聲,蒙亞龍暗下決心,“扎下來,讓黨和國家的富民好政策真正落到付家村”。從此,村民的大事小事,都成了幫扶隊自己的事。兩年多時間里,蒙亞龍和同事扎在村頭,深入農戶和大伙兒一起謀出路、想辦法。
山區道路不暢,村民長期“望路興嘆”。隴南市政府辦公室多方籌措資金尋找支持,拓寬硬化了付家村的通村公路、村內巷道。如今,村民一出門,一條水泥路就通到縣城,出行不再是難題。
針對吃水、用電難,文化生活沒場地的困難,幫扶隊積極協調,接通了自來水,更換了供配電線路,安裝了有線電視和寬帶網絡,還修建了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對于群眾住房條件差的實際,幫扶隊和村“兩委”一起努力,通過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方式,對71戶群眾住房進行了安全改建。
基本生活條件在改善,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更是幫扶隊必須要啃的硬骨頭。在廣泛傾聽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大家決定充分做好“靠山吃山”的文章,向土特產要效益。
村里確定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收益。2018年4月,付家村蔬菜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流轉土地60畝,建成食用菌種植大棚40座,發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產業。目前,合作社種植香菇20萬袋,已生產香菇6萬公斤,銷售收入60萬元。
“除了直接的產業收益,合作社還吸納大量貧困勞動力,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拓寬增收渠道。”兼任蔬菜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的仇平義說,通過合作社,村民可以參股分紅,還有勞務收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在立足農業找準主導產業的同時,付家村積極拓展其他產業。兩年來,村里成立了手套加工扶貧車間,一批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打上了工。中藥材、養蜂等產業也在興起,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悄然涌現。
看到家鄉發展的新天地,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來了。為了給返鄉村民找到合適的致富路,村里趁熱打鐵成立了勞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提供就業信息,組織勞動力就近從事房屋建筑、打壩、筑路等工作。去年,合作社累計發放工資68萬元,給參股群眾戶均分紅2000元。
付孔飛就是最先回來的年輕人之一。過去他在新疆、內蒙的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年掙3萬多元,可一到春節回家,就被兩個年幼的女兒當成陌生人。現在,在家門口務工,他的收入不僅增加了,還能按時接送女兒上下學。
這幾年,付孔飛親眼看著付家村一天天在改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富”家村。村支書仇平義也覺得,“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現實”。
在村民分紅這一天,隴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也來到了村里,給大家加油打氣,“團結一心拔窮根,我們干部群眾一起努力,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