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最美的季節,記者走進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這里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全州的平均海拔約3000米。海西州不僅有連綿的雪山、鹽湖、豐富的礦藏資源,更有令人難忘的美麗鄉村,宛若一顆顆明珠在廣袤大地上熠熠生輝。
與“天空之鏡”為鄰的巴音村
盛夏時節,素有“天空之鏡”美譽的茶卡鹽湖也進入旅游旺季。作為從青海湖到茶卡鹽湖旅游的必經之地,烏蘭縣巴音村迎來了好時機。
巴音村黨支部書記歐禮斌告訴記者,2013年,巴音村的27戶100多名村民從交通不便的山里整村搬遷到了現在的新村。當時,村里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青稞和養殖牛羊。“托茶卡鹽湖這個‘網紅’景點的福,村里的喜事一樁接一樁。去年順利通過了脫貧驗收,摘掉了貧困帽。現在,村里家家開旅館,戶戶都有了小汽車。”他說。
每一個家庭旅館都是一處獨立的風景。村民申得屏的家庭旅館整潔寬敞,3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有11間客房,綠意盎然的院子里可以同時接待20桌游客用餐。去年,她家總收入近20萬元,還清了銀行貸款,過上了小康生活。她告訴記者,旅游旺季必須提前訂房,否則,當天在村里很難找到空房。
巴音村扶貧第一書記劉予洪介紹,村里經營農家樂、辦家庭旅館是由黨員帶頭的,村民們看到收益可觀,紛紛效仿。村里每年都組織經營人員參加餐飲和賓館服務行業標準培訓,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現在全村的家庭旅館已經有450張床位,每個家庭旅館年收入5萬-15萬元不等,真正實現了旅游富民。
通過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創新發展,海西州在全國藏區率先實現了全域整體脫貧,其中,發展特色旅游就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據海西州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他們將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置于全州發展整體規劃中,提升質量效益,樹立品牌意識,以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為主線,實施文旅融合項目建設,培育一批品質高、配套好、有特色的旅游示范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要素保障能力。
城鄉一體化的別墅新村
詩人海子的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為這座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的寧靜之城平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走進德令哈市柯魯柯鎮柏樹山新村,記者立即被眼前一排排紅頂白墻的雙層別墅吸引。寬闊的馬路、嶄新的公交車站、漂亮的幼兒園、設施齊備的文化廣場,讓人不知此時究竟身處城市還是鄉村。
柏樹山新村是易地搬遷村。村黨支部書記蘇玉林對記者說:“我們以前都住在山里,這個新村的房子是政府統一蓋的。”這位有著48年黨齡的藏族老人告訴記者,2017年3月,原來的希望村、新秀村等3個村的526戶2104人搬遷到這里,形成了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柏樹山新村。村民主要種植枸杞、藜麥、馬鈴薯,去年戶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
走進村民薊玉林家中,154平方米的雙層別墅明亮舒適,各種家用電器齊備。“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生活用水是井水,取暖燒的是牛糞,交通也不方便。你看現在的房子里有自來水、天然氣,上網方便,出門進城有公交車。我們已經是小康水平的生活了。”坐在陽光明媚的自家院子里,他滿足而愜意地對記者說。
據了解,2012年,為了改善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海西州和德令哈市相關政府部門經多方努力協調,在充分體現群眾的主體地位和自身意愿的基礎上,啟動了柏樹山新村建設項目,選址53.3公頃,規劃部署公共設施建設,配套建設89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鋪設水、電、路、天然氣管道入戶,開展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提升電氣化水平,為每戶安裝太陽能取水設備。新村一、二、三期共建成526套房屋。村民按照自家的需求,分別選擇住進了154平方米、120平方米的別墅。
德令哈市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生服務推動各項工作,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新村實現安全飲水,道路硬化,廣播、電視、網絡戶戶通,校舍建設以及村衛生室、村文化活動室、醫療低保救助等“十個全覆蓋”,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新村里各族人民親如一家。
最年輕縣級市里的牧民新村
2018年12月,茫崖市正式掛牌,成為了共和國最年輕的縣級市。地處西北邊陲的這座小城因石油而生,也有著昆侖山下遼闊的草原牧場。然而,今天的牧民已很少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居住了。當地牧民大多住在花土溝鎮金山路社區的牧民新村里。
坐在那日斯家客廳里的真皮沙發上,品嘗著剛煮好的香濃奶茶,這位蒙古族牧民對記者說:“以前,我們住在牧羊街,各方面條件都不太好,尤其是孩子上學得走很遠的路。現在孩子的學校就在新村旁邊,走路只要幾分鐘,而且親戚朋友都住在新村里,來往很方便。”說起牧民新村里的快樂生活,那日斯滿面笑容。
花土溝鎮黨委書記向占軍告訴記者,這個牧民新村是海西州實現整體搬遷的新牧區建設試點村,入住的60戶蒙古族牧民全部放棄世代居住的帳篷和燒牛糞等以往的生活方式,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水、電、氣,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這項牧民新村安居工程從2007年年初開始設計,采取政府出資加地方企業幫扶、牧民自籌的辦法,規劃面積7.3公頃,統一建設具有蒙古包特色的磚混結構住宅。工程于2008年4月破土動工,12月初建成,水、電、暖設施齊全。
“我家在昆侖山下有3萬多畝草場,養了5000多只羊、40頭牛。我雇了人在山里放牧,隨時可以開車過去看看。”那日斯說,去年他家牧場的收入有17萬元,他對現在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就是希望兩個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都能考上大學。
一個個鄉村的蝶變,是海西州推進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縮影。一個個農牧民的笑顏,彰顯著海西人奮進中的自信與從容。青海省近年來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鄉村振興為目標,提升鄉村品質,加快產業發展,補齊突出短板,并于今年5月發布了《2019年全省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繼續在全省農村牧區實施300個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美麗宜居的鄉村崛起于壯美的高原上,為這片古老神奇的熱土續寫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