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雙遼如期退出貧困縣序列,50個貧困村達標出列,10719戶20499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23%。
“摘帽”不松懈,雙遼市持續發力,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總體要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力度,抓住“三個一萬人”這個重點,精準壓實各級干部責任,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
近日,家住興隆鎮常熟村的脫貧戶高文霞格外高興。今年56歲的她2015年底因類風濕病納入建檔立卡管理,2017年實現穩定脫貧。天有不測風云,今年初,她騎自行車不慎造成股骨隆間骨折。
“花了4萬多元,我尋思這不一下子又返貧了嗎?真沒想到脫貧不脫保,政府還能管到底。”高文霞激動地說。
“防貧保”是雙遼市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的具體措施之一。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等因突發重病、重大災害及就學等實施保險保障,全面兜牢底線。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入戶核查,并保證按標準理賠,高文霞心里就踏實了。
緊盯“兩不愁、三保障”這一重點,聚焦特殊困難群體,雙遼市一手抓貧困縣高質量脫貧退出,一手抓防貧保障機制創建和落實。抓細抓實“一戶一策”,提升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持續提高貧困人口脫貧質量。
針對32戶63名未脫貧人口多數為老弱病殘的實際,進一步強化包保措施,在原包保人不變的情況下,新增鄉科級干部包保,逐戶落實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策”。加大產業帶動作用,“滴灌式”投入。將未脫貧人口人均5000元投入的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到春天米業,未脫貧人口每年每人分紅1110元。同時,加大光伏收益扶持力度,人均光伏分紅定額1500元以上,確保未脫貧的無勞動能力人口持續增收。
針對113戶247名脫貧監測人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統籌對“兩不愁、三保障”等重點指標進行監測,對有勞動能力的,落實保潔員、巡河員、護林員等扶貧專崗;對弱勞動能力,能走動,干不了重活人員,落實糾紛調解員、政策宣講員等扶貧專崗。同時,根據實際落實打井上電項目,從生產基礎設施上保障其減少投入、增產增收,實現穩定長效脫貧。
針對233戶525名邊緣人口,落實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保障措施,開展鄉科級黨員干部“一對一”幫扶,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逐戶梳理并落實對應的扶貧專崗,確保其穩定增收。全面落實防貧保險保障措施,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邊緣戶因突發的重病、重大災害及就學等實施保險保障,兜牢底線,重點關注老年人、重癥病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以及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人員,及時給予救助,穩定解決基本生計,確保未脫貧戶穩定達標脫貧,已脫貧戶長效增收不返貧,邊緣戶持續增收不致貧。
線上銷售,線下生產,雙遼市雙英花生專業種植合作社在社長張英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吸引近千名農戶組團發展,種植花生達1.33萬公頃,引導帶動近百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致富。楊勇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種植了1公頃花生。“這個產量不低,1公頃5000多公斤呢,每公斤5.6元到家來收,你說能不掙錢嘛。”說起在合作社帶動下種花生掙到錢,楊勇滿臉笑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貧困群眾,由包保部門出資,逐戶落實投資少、見效快的養殖扶貧項目、果樹種植項目。王奔鎮寶山村建設花生脫殼廠,帶動全村種植花生173.33公頃。王奔鎮巨興村建成米面加工廠,帶動發展小冰麥種植100公頃。新立鄉雙龍村發展庭院土豆種植、笨雞養殖。東明鎮盤山村落實草磚項目,變廢為寶,既解決了生態環保問題,又能達到增收目的。扶貧車間、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產業園區,都讓雙遼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產業扶貧帶來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