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洞庭湖平原,湖南華容縣三封寺鎮的菜農們忙著加工芥菜,為出口海外備貨;湘中丘陵地帶梯田如畫,雙峰縣永豐街道數十家企業生產的農機,攪動春泥與春水;湘贛邊界山巒起伏,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廣場上紅旗雕塑,靜候四方來客……
春和景明,三湘大地盡顯生機;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小鎮,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相對薄弱一直是湖南發展的短板。自2019年起,按照工業、農業、文旅三個類別,湖南遴選出50家省級特色小鎮,做足產業文章,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小而美、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體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鎮,助推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工農文旅 因產制宜
挖掘特色,根植稟賦,湖南特色小鎮建設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因產制宜。
湘贛邊界一隅,小小的文家市鎮,毛澤東同志曾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此停駐。當地傾力挖掘寶貴的紅色資源,以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為中心,發展紅色文旅產業。2020年,豐富多彩的紅色活動,為文家市鎮帶來旅游總收入9億元。
服務實體、瞄準制造,讓工業小鎮煥發蓬勃生機。雙峰縣永豐街道大力發展“小、精、尖”農機裝備,闖出一片天地。
“樣機已經賣完,所以沒有把貨擺出來。”在位于永豐街道的湖南省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展廳空闊,總經理助理劉翔笑言:“很多產品還沒下線,就被搶訂一空。”
立足好山好水,農業特色小鎮讓湖南農業大省的成色更足。
湘中腹地,山多田少,邵東市廉橋鎮發展中藥材種植2.6萬畝,成立專業合作社15個。玉竹、玄參、射干的產銷量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80%,廉橋藥材小鎮如今成了國內聞名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小而優精而強
機器轟鳴,永豐農機特色小鎮規劃核心區,農機企業共享檢測平臺項目建設正酣……
“項目建成后,永豐農機企業將共享質量檢測服務。”雙峰縣農機特色小鎮項目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易鷂鵡說。
“一家農機企業,一年需檢測一兩次,一次不過幾千元。可投入一條大型檢測設備線,動輒二三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劉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樣的投入,僅靠企業自己有點跟不上。
為鞏固小鎮特色,讓小鎮聚焦主業,做到“小而優”“精而強”,湖南省出臺《湖南省支持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發展的政策意見(2019—2021年)》,從產業集聚、鏈條延伸、創新升級等方面著手,推動小鎮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的轉型發展。共享檢測平臺的建設,正是政策落地的一個體現。
“支持縣內規模以上農機配套企業做大做強,對其配套產品覆蓋全縣80%以上企業的,由縣財政予以獎勵。”易鷂鵡說,通過補鏈和強鏈,小鎮特色更鮮明。“目前,永豐農機小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在80%以上。”
永豐街道的農機產業,是湖南著力為特色小鎮配套、延鏈、提升的縮影。
在文家市鎮,紅旅營研學基地、民兵訓練基地等一批紅色旅游主題項目已形成聲勢。自2019年7月入駐運營紅旅營研學基地以來,瀏陽市城鄉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已接待4萬多人次;瀏陽市永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形式進駐紀念園文創商店,讓紅色文旅“破圈”生長。
華容縣三封寺鎮圍繞“一棵芥菜”發力,逐步形成“有基地、有園區、有品牌、有龍頭企業”產業化新發展格局,2020年貢獻產值達9.2億元。
輻射周邊振興鄉村
“以前去礦區上班,整日里一頭灰,現在干干凈凈,真舒服。”寧鄉市煤炭壩鎮佳仁門業,職工吳建強笑容滿面……
過去,煤炭壩靠煤炭“發家”。2014年,煤炭壩關停大小煤礦11家,開始從“挖煤”轉向“造門”。幾年間,100多家門企及配套產業落戶此地。
在政府引導下,如今煤炭壩鎮漸漸成為湖南最大的門業生產基地。在這波產業轉型大潮中,瀕臨下崗的井下工人吳建強,順利實現了再就業。整個小鎮上,和他一樣找到新職業的超過6000人。
在邵東市仙槎橋鎮青山村,因為仙槎橋五金小鎮的帶動,7家企業加入五金工具產業鏈,吸引外村勞動力超300人,呈現出鎮村協同發展之勢。青山村乃至周邊村子的村民,早早過上了亦工亦農亦商的新生活。村民郭鵬程回村開辦五金工具網上店鋪,“現在每天發貨幾十單,日均收入保底三四百元。”
產業興、生態興。“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月牙湖水景公園、玉煤大道沿線休閑景觀帶,讓曾經灰撲撲的煤炭壩改頭換面,吳建強眼里一片清澈:“現在的煤炭壩,除了名字,哪還有煤炭的影子?”
放大基礎優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如今的湖南特色小鎮建設成果豐碩。2020年,僅20家特色文旅小鎮貢獻文旅總收入就達168.51億元;15家工業特色小鎮繳納稅收13.5億元;首批農業特色小鎮吸納就業人數21.1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