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微發亮,一行人頭頂小雨、身披薄霧,行走在山間泥濘的小道上,帶隊的是貴州紫云自治縣大營鎮龍屯村第一書記班飛,他和幾名村干部正有說有笑,從市里的屠宰場趕回龍屯村……
自2017年駐村開始,班飛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為此,他走遍了龍屯村的每一寸土地,走訪了龍屯村每一戶群眾。
為尋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路子,班飛先后組織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到平壩區、長順縣等地學習產業發展經驗,并邀請專家、企業到村里實地考察調研。經專家深入實地考察評估,龍屯村屬于黔中山地地貌區,年平均氣溫14.5℃,相對濕度82%,水資源較豐富,有較大地面徑流,適宜發展生豬養殖產業。
果不其然,短短半年時間,一頭頭小豬仔就變成了大肥豬,大伙兒心里都樂開了花。可是班飛卻焦頭爛額,心事重重。原來,村里的300頭生豬該出欄了,卻不知往哪銷。眼看著這些滯銷的豬,班飛苦惱不已,最后決定把生豬運到市里去賣。沒有運輸車輛,就用自己的車,沒有裝車人員,村干部幾個就自己動手。由于屠宰場白天不殺豬,只能夜間裝車,趕在黎明前把豬運到。一個冬夜,來來去去半個月的車子終于頂不住,在半路拋錨了。
“書記,這大半夜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怎么辦啊?”大伙兒都急了,怕因耽擱了時間,豬被悶死凍死賣不出好價錢。“你們在這守著,我去前面看看。”班飛打開手機電筒,走了十幾公里夜路才找到人來幫忙。就這樣,總算把生豬一頭頭銷售出去。班飛他們“夜行人”的外號也就此傳開。
“書記,你都好久沒回過家了,不回去看看嗎?”村民每每問起,他都只是笑笑不說話。
直到有一次,班飛的父親住院,村民選出代表去探望,才知道班飛父親患了重病。“不在家時間長了,家里什么事情都顧不上,我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兒子。”說到這里,他露出一臉無奈的苦笑。但龍屯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給他帶來了些許安慰,連村里的孩子們都知道“有困難,就找班書記”。
在班飛心里,第一書記的稱呼意味著使命和擔當。兩年來,在大家的努力下,龍屯村新修“組組通”路4條、亮化路燈240盞,種植魔芋700畝、中藥材120畝、青貯玉米等牧草作物500畝,土地流轉和參與務工實現增收200余萬元,龍屯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5.81%。
在班飛和村“兩委”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到龍屯“夜行人”隊伍中……